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4-06-11 浏览次数:912次
闭角型青光眼属于青光眼的一种常见类型,是因前房角关闭,导致眼内房水排出受阻所引起。闭角型青光眼按其病因可分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和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两种,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甚至可致盲。对40例(68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9月~2014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40例(68眼),年龄46~77岁,平均(51.42±8.53)岁,病程4~20 d。所有病例均经局部和全身用药降眼压1~2 d后,监测眼压仍>40 mm Hg(1 mm Hg=0.1333 kPa),且有虹膜炎性反应表现。术前给予抗青光眼药物治疗5 d,同时给予非甾体类药物和皮质类固醇激素进行点眼。
1.2 方法:观察组术前1小时给予醋氮酰胺口服,250 ml 20% 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并进行球后麻醉,麻醉成功后轻柔、间歇、长时间按压眼球约15 min,以降低眼压,角膜清亮之后开始进行手术,作巩膜瓣,于颞上方角的巩膜缘内侧约1 mm处穿刺前房,将房水缓慢放出,直至指测眼压约为20 mm Hg,在巩膜瓣下放置0.2 mg/ml的丝裂霉素棉片置约4 min,再用生理盐水冲洗,切穿角巩膜缘,并在一侧切穿1 mm,将房水缓慢放出直至指测眼压大致正常,行小梁切除术,将巩膜瓣缝合,并将平衡液在球结膜后方从前房穿刺口注入,建立前房,并对滤过程度和结膜渗漏情况进行检查。对照组采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 房角分离术+人工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沿周边用附送针头将玻璃酸钠快速注入前房,直至周边前房加深到1.5~2.0倍的周边角膜厚度,范围约为300°,充分打开粘连关闭的房角,其余同观察组。两组术后密切观察患者视力、眼压、前房、葡萄膜炎性反应等情况,若发现有异常,及时进行相应处理,并进行为期1 年的随访。
1.3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改善情况:两组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术后眼压及前房深度比较:经治疗后,观察组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前房深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青光眼属于常见病和多发病,对视功能危害严重,青光眼好发于女性,以47~76岁多见,部分患者起病缓慢,且无明显症状。青光眼包括原发性青光眼和继发性青光眼,其中以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较为常见。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主要因周边虹膜与小梁网产生永久性粘连或堵塞小梁网,致使房水外流受阻,而导致眼压升高,患眼多具有眼轴短、角膜小、房角狭窄、前房浅和晶状体厚且靠前以及周边虹膜与小梁网已于接触的特点。对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韩曙生认为其主要治疗目的为解除瞳孔阻滞,防止眼压升高[1];重新开放房角;降低眼压,预防视神经损害加重。目前用于青光眼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小梁切除术是一种最基本的手术方式[2]。乔新玲等对35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梁切除术用于原发性青光眼治疗的疗效显著[3]。
本研究中,经治疗后,观察组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前房深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这与方小祥研究相符合,表明小梁切除术用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视力,降低眼压,增加前房深度,治疗疗效显著[4]。同时,在治疗中体会到:①术前应尽可能降低眼压。②术中2次缓慢放房水,逐渐降低眼压,可避免晶体—虹膜隔前移。③丝裂霉素可预防瘢痕形成所导致的滤过功能下降。④术后在前房注入平衡盐液,可起到增加眼压和加深前房的作用。⑤术后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防止产生严重并发症。
4 参考文献
[1] 韩曙生.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2011,11(7):1276.
[2] 尹洪伟.青光眼的治疗进展[J].西南军医,2012,14(2):290.
[3] 乔新玲,张沛沛,姬向东.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高眼压下小梁切除术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4):2152.
[4] 方小祥.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0):187.
[收稿日期:2014-02-15 编校:郑英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