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4-01-16 浏览次数:859次
青光眼在眼科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疑难问题,发病急,对患者造成的危害大,容易导致失明[1]。临床治疗方法中主要以激光疗法、药物以及外科手术治疗为主,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促进了患者的恢复速度,术后对浅前房的控制效果良好,能够对患者的视力和眼压进行有效改善[2]。对2011年1月~2013年2月收治的114例青光眼患者分别使用传统的小梁切除术治疗以及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2011年1月~2013年2月收治114例(122眼)青光眼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检查确诊,术前患者的平均眼压为(28.53±3.21)mm Hg(1 mm Hg=0.1333 kPa),男72例(76 眼),女42例(46眼),年龄40~63岁。从青光眼的类型分析,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占58眼,原发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占64 眼。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占60眼,对照组患者占62眼,观察组患者使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的小梁切除术治疗。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①观察组患者使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术前使用0.75%布比卡因和2%的利多卡因进行球周麻醉治疗,在患者的角膜上缘1 mm左右透明角膜板层位置缝入悬吊线,把眼球往下牵引,把上穹窿作为基地置入厚度为正常值1/2的结膜瓣,术后把位于巩膜瓣和结膜之间的丝裂霉素C棉片取走,使用50~100 ml的缓冲液对角膜瓣进行充分冲洗,在角膜缘对小梁组织进行穿刺切除,进行虹膜周切除手术。缝线结口之后经过切口把缓冲液注入,恢复前房,对术后前房深度以及滤过泡形态的情况进行密切观察。术后把2万U庆大霉素以及2 mg地塞米松注入,使用典必殊涂抹在表层之后对术侧进行包扎;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的小梁切除术治疗,术中给予常规的麻醉以及抗感染等治疗,和观察组一致。②把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视力的恢复情况、眼压情况、滤过泡发生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作为观察指标,对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观察。
1.3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7.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 s x ± )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滤过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视力恢复情况以及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观察组术后出现浅前房的患者占2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3%,对照组术后出现浅前房的患者占4例,出现脉络膜脱离症状的患者占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7%,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传统的小梁切除术基础上结合巩膜瓣缝线、拆线以及丝裂霉素C的使用,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有效控制,弥补了传统小梁切除术的不足,能够对术后眼压进行有效控制,减少了浅前房的形成,促进了视力恢复,具有安全、可靠性[3-4]。通过上述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滤过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视力恢复情况以及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出现浅前房的患者占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3%,对照组术后出现浅前房的患者占4例,出现脉络膜脱离症状的患者占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7%,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了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使用。
4 参考文献
[1] 田立君,李 明.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观察[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0,13(9):231.
[2] 陈 威.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2010,6(2):82.
[3] 刘武装,寇 婷.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J].国际眼科杂志,2011,14(9):241.
[4] 王慧娟,邓卫东,王 丽.持续高眼压下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9,7(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