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心血管病学》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颅内压的护理对策

发表时间:2014-10-30  浏览次数:1062次

颅内压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产生的压力,由脑室或脊髓蛛网膜下腔导出的脑脊液压表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颅内压一般在高位,需要积极进行干预。虽然药物干预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但是有一定的不良反应,疗效也不长久[1]。而康复方法如康复内容理疗法、作业疗法、心理疗效等[2]。通过促进或抑制相关机体功能,促进特殊的自主运动反应,可以降低颅内压,从而改善预后,笔者具体探讨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颅内压的护理方法与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9月~2013年11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颅内压异常66例。入选标准: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成功;符合颅内压异常的诊断标准;意识清楚,病情基本稳定;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8分以上;无心、肝、肾等严重合并症;患者知情同意。其中男36例,女30例;年龄45~78岁,平均(64.32±2.12)岁;病程最短15d,最长113d,平均(67.32±3.24)d。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3例,两组的性别、年龄与病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颅内压护理措施,常规抗痉挛,药物对症治疗,改善脑循环,每2小时翻身1次。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采用系统性的康复锻炼,首先积极详细地进行健康教育,积极解答患者和家属提出的有关问题,引导患者与家属以乐观的态度接受自己亲人躯体和精神方面的改变;指导患者自我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心态。在康复锻炼中,由责任护士制订功能锻炼计划,帮助患者完成功能锻炼计划。患者取仰卧位,头抬高15°~30°,下肢膝关节略屈曲,足与小腿保持90°,功能锻炼每天3~4次,幅度和次数逐渐增加,同时配合针灸、理疗、按摩加快康复。逐渐进行下肢负重练习,坐位及立位平衡反应的学习,下肢立位时的选择性活动,行走功能训练及日常生活再学习;最后积极进行肌力、耐力训练,尽早恢复实用步行能力。两组康复周期持续1个月。

1.3 观察指标:并发症:观察两组在干预期间出现的并发症情况,包括便秘、压疮、坠积性肺炎、下肢静脉血栓等。评分对比:两组在干预后进行相关评分,其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法,最高分为12分。生活能力的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BI)评定,最高分为45分。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软件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采用χ 2检验与t分析,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并发症对比:治疗组干预期间便秘、压疮、坠积性肺炎、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总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预后评分对比:干预后经过调查,治疗组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中,多存在颅内压异常情况。具体来说,颅内压的调节除部分依靠颅内的静脉血被排挤到颅外的血液循环外,当颅腔内容物容积的增加超过所允许的调节范围,颅内压开始增高,引发相关疾病的发生[3]。其不但表现为肢体运动功能的障碍,而且还表现为言语、认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多方面的功能障碍,为此需要进行早期干预。在干预中,康复护理能够调节脑的可塑性,能在结构和功能上有修改自身以适应改变了的环境的能力。同时早期康复治疗可促进相关神经的轴突发芽,形成新的突触,实现中枢神经功能重组,从而改善机体预后功能。本组资料中治疗组采用的护理方法是以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发育学知识为理论基础,运动系统和运动系统的相互影响以及人体有规律的发育学程序,以发挥康复作用,从而使动作便于完成,其在方法上都强调感觉、运动觉对完成运动动作的重要性[4]。总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颅内压异常的早期康复锻炼能有效降低并发症,改善机体预后功能。

4 参考文献

[1] 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82-183.

[2] 陈立琴,韩英霞,闫洪泉.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08,22(12B):3228.

[3] 刘艳蓉,王改琴.康复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08,21(7C):1912.

[4] 薛 嘉,罗祖明.脑卒中偏瘫运用运动再学习方法训练的随即对照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13,7(19):2747.[收稿日期:2014-03-20 编校:朱林]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