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浆病241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09-28 浏览次数:624次
作者:郎义文 作者单位:临沂市中医医院,山东 临沂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浆病241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病分为三期,中医药辨证施治,配合西药治疗,观察治愈率。结果:治愈236例占98%;好转4例占1.5%;未愈1例占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疗效显著。
【关键词】 中浆病 中西医结合 疗效观察
近年来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发病逐年提高,虽然本病具有一定的自限性,但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我院自2003年至2006年9月,共收治本病241例,采用西医辩病,中医辨证的方法,将本病分为三期,拟定三个基本方剂,同时配合西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病241例均为本院门诊及住院病人,其中男148例,女93例;年龄20岁~39岁者105例,40岁~49岁100例,50岁以上36例;病情最长者70 d,最短者2 d,一般来院就珍时间为发病7 d~30 d最多。其中右眼105例,左眼113例,双眼23例。治疗前视力4.3~4.5者88例,4.6~4.7者100例,4.8~4.9者42例,5.0以上者11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西医眼科学》[1]中浆病的诊断标准。(1)视力下降或视物变形、变小、变大、变色。(2)视野可有中心暗点。(3)黄斑区网膜水肿,中心凹反光消失,伴有黄白、灰白色渗出物,渗出物吸收后遗有斑点或色素沉着。(4)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在黄斑区可见荧光渗漏现象。
1.3 诊断分期及治法 根据眼底镜下所见,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的原理,将本病分为三期:(1)水肿期(毒邪内侵、湿浊内蕴),眼底见视盘正常,黄斑区视网膜水肿,色素紊乱,中心凹反光消失,有少量点状软性渗出,毛细血管呈痉挛状态。此期治则为燥湿消肿,清热利水,方用五苓散加减:猪苓、泽泻、白术、茯苓、菖蒲、赤小豆、丹参、当归、白茅根、甘草。(2)渗出期(气血瘀滞、脉络受阻),眼底表现为视网膜水肿消失,黄斑部视网膜可见散在的点状渗出,中心反光不见,治则为活血化瘀、滋阴补肾、明目退翳,给予自制中成药复明片,每日3次,每次4片口服。其中当归等药活血化瘀,珍珠、密蒙化、石决明、菊花、蝉蜕清肝明目退翳,熟地、枸杞等滋阴补肾。(3)恢复期(坚癖期)黄斑病变部水肿及渗出均消失,尚有硬性渗出及色素沉着,少数病人有增殖性改变。治则为滋补肝肾、散结明目,方用杞菊地黄汤加减:生地黄、熟地黄、茯苓、丹皮、山药、山栀子、当归、海藻、昆布、菊花、决明子、三棱、莪术。
全部患者均给予血塞通注射液0.5 g入5%葡萄糖或0.9%氯化钠250 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并配合地巴唑等血管扩张剂和多种维生素治疗。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制定。治愈:视力、视野基本恢复正常,眼底病变全部消退,荧光眼底造影未见渗漏。好转:视力、视野部分恢复,眼底病变趋向好转,荧光渗漏明显减少。未愈:视力、视野无改善,眼底病变无好转,眼底仍有荧光渗漏。
1.5 疗程 一般10 d为一疗程,经2个疗程后基本治愈,无改变者继续治疗1个~2个疗程。
2 结果
治愈236例,占98%;好转4例,占1.5%;未愈1例,占0.5%;1例无效者因特殊情况未能坚持药物治疗。治疗后视力4.3~4.5者1例,4.6~4.7者2例,4.8~4.9者1例,5.0以上者为237例。
3 讨论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是一种常见而易复发的眼底病,祖国医学属于“视瞻昏渺”、“视展有色”、“视展反斜”等范畴。经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比以往单一的中医和西医治疗病情缩短,疗效更佳。近几年来通过眼底血管荧光造影,证实水肿和渗出的出现是因为脉络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色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破坏,以至脉络膜毛细血管的浆液性渗出,导致神经上皮或色素上皮脱离所致。西医认为其多因炎症、缺血、外伤、内分泌紊乱等因素而致。中医认为血不利则为水,脉络瘀阻、血行不畅是导致组织水肿的主要原因。治疗原则上西药以血管扩张剂为主,中药以活血化瘀、清热利水为主,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促进水肿的吸收。因而水肿期和渗出期方剂中,丹参、当归、赤勺、活血化瘀通络以舒张微血管,改善血液循环;泽泻、猪苓、白茅根利水以消肿,促进水肿消退。恢复期多由新陈代谢发生障碍致使黄斑区的组织部分机化变性,中医学认为是由于肝肾亏虚,精气不能上荣于目,精气亏虚,瘀久成结,所以视力难以恢复。中药以杞菊地黄汤加减滋补肝肾、散结明目,其中应用了活血通络,软坚散结之品。另外,血塞通是中药提取成分,现代研究表明具有较强的扩张心、脑及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环、解痉等作用[3],配合西医以血管扩张剂、维生素类药治疗,改善了局部血液循环,促进了新陈代谢和组织的修复,从而提高了视功能。笔者按以上方法进行辨证论治,收到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在临床中可以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巧风. 中西医临床眼科学 [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388-389.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10.
[3] 李希新, 苏明廉. 当代中药临床应用 [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4: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