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心血管病学》

评价机械辅助通气在急性心力衰竭抢救中的应用价值

发表时间:2014-08-27  浏览次数:924次

急性心力衰竭主要是由急性心功能异常所引起的肺部淤血从而导致患者出现缺血缺氧、呼吸困难等症状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有急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以及心搏骤停等。如果延误治疗,就会造成死亡,是急救科室中一种常见的疾病。目前,在临床上给予患者实施机械通气进行支持呼吸治疗法是抢救的重要方法[1]。笔者针对机械辅助通气治疗在急性心力衰竭抢救中的效果价值进行详细论述,以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自2010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其中男52例,女28例,年龄48~80岁,平均(62.3±5.6)岁。其中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15例,冠心病患者42例,肺源性心脏病患者23例。所有患者的诊断标准均符合急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该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其主要有:常规吸氧、使用利尿剂、强心药、血管活性药物以及抗生素等进行治疗。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进行机械辅助通气治疗,主要使用呼吸机[2],采取面罩给氧的方式进行吸氧,压力由低到高,每隔10分钟调节1次,每次调节压力参数上升75pxH2O(25pxH2O=0.098kPa)左右,确保呼吸频率在15次/min左右,潮气量在10~15ml/kg。患者出现对抗情绪时,首先要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情绪,严重时可使用镇静剂,直至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为止。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呼吸困难、胸痛症状、肺部音、紫绀以及胸闷等临床症状进行观察,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率、呼吸、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pH值以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的变化情况。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体温、血压及脉搏均恢复正常,血气值也恢复正常为有效。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有效37例,无效3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其中有6例无效死亡,8例放弃治疗,有效26例;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项观察指标上治疗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急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逐渐升高,由于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一般都合并呼吸功能衰竭,因此患者经常伴有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而低氧会对全身的组织器官造成损伤,因此必须及时纠正低氧血症,防止器官的损伤。发病时,心脏的输血量减少,因此会有大量的血液残留在心室腔内,从而使心室舒张末压以及肺静脉压快速升高,这时肺部的毛细血管压也会升高,血管内的液体渗入肺泡及肺间质造成肺水肿,最终导致呼吸困难,严重者将会导致猝死。机械辅助通气给氧是通过增加肺泡内压,达到对抗毛细血管血 ·4734· 吉林医学2014年7月第35卷第21期压的目的,从而降低了液体的外渗,可有效快速减轻肺水肿,有效缓解呼吸困难。同时,增加二氧化碳的排出量,提高了氧分压,使低氧血症得到纠正,减少了呼吸做功,从而缓解了肾上腺素的刺激。有研究表明,机械辅助通气能够减少心脏的前后负荷,增加心搏出量,达到缓解心力衰竭和急性肺水肿症状的目的[3]。本组资料数据显示,治疗组在治疗总有效率以及各项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这就表明了机械辅助通气在急性心力衰竭的抢救中可以在短时间内见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较常规治疗更能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4参考文献

[1]章爱芳.机械辅助通气在ICU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9):811.

[2]温晓雯,叶泽辉.机械辅助通气在ICU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抢救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3,7(23):133.

[3]黄涛.急性左心衰竭抢救中机械辅助通气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外医疗,2013,33(28):92.

[收稿日期:2014-02-11编校:朱林]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