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角膜溃疡治疗方法
发表时间:2010-11-16 浏览次数:437次
作者:万娟,杨洪甲 作者单位:湖南省岳阳市湘岳医院五官科,湖南岳阳414000
【摘要】目的 探讨真菌性角膜溃疡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以氟康唑针剂滴眼加克霉唑粉剂为主的联合用药,辅以搔刮、散瞳、加压包扎等综合方法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11例(11眼)。结果 11例患者(11眼)中,10眼角膜溃疡愈合,视力不同程度地提高,1眼角膜溃疡感染穿孔。结论 氟康唑针剂加克霉唑粉剂的联合用药、综合治疗方法有较好的效果,同时费用不高,副作用小。
【关键词】 真菌;角膜溃疡;氟康唑;克霉唑
真菌性角膜溃疡的发病率在我国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与广谱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的广泛应用,以及对溃疡的认识和诊断水平的提高有关,由于目前眼科界尚缺乏高效、低毒广谱的抗真菌理想药物,使该病在临床上治疗起来比较棘手,病程长、费用高、疗效不满意。近两年来我科收治的角膜溃疡中,真菌性角膜溃疡有一定比例。我们采取的综合治疗、联合用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取得较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一般情况
本组患者11例(11眼),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20~64岁,除2例无明显诱因外,其余9例均有外伤史(植物枝及泥土碰伤)。
1.2 眼部情况
本组患者均有眼红、畏光、流泪、眼痛症状相对较轻,视力仅有光感或手动。角膜均呈典型的真菌性角膜溃疡的形态改变,溃疡范围4~6mm不等,深浅不一,2例接近穿孔,10例均有前房积脓(占前房1/3~2/3)。
1.3 微生物学检查
角膜溃疡表面刮片镜检,9例镜检均见菌丝或孢子,其中3例反复刮片镜检2~3次才找到菌丝,另1例镜检阳性,但发病初期在外院角膜刮片镜检见真菌菌丝,并已行抗真菌治疗20天。
1.4 治疗过程
6例来院就诊时,均有10~20天病史,除1例在外院行抗真菌治疗外,其余均在当地医院予抗生素全身及眼局部治疗。来我科后做微生物学和临床诊断真菌性角膜溃疡后,即在表麻下刮除角膜面分泌物及菌苔,每周2次,5%碘酊烧灼溃疡面,生理盐水冲洗。所有病例以1%阿托品扩瞳,氟康唑装入眼水瓶中,白天频繁滴眼,克霉唑一片碾成细粉分10包左右,紫外线消毒封好,每晚睡之前撒于角膜溃疡面上,包眼。对于角膜菲薄近穿孔的给予绷带加压包扎,适当口服降眼压药物,同时口服氟康唑100mg,每天1次,连用2周,加服复合维生素B,定期复查肝功能。
2 结果
本组11例(11眼)患者经15~30天治疗,前房积脓均可吸收,1眼角膜溃疡穿孔,未愈转上级医院手术,其余10例10眼溃疡面均愈合。病变区留下不同程度的斑翳和白斑,视力均不同程度提高,最高者达0.3。
3 讨论
真菌性角膜溃疡常见的致病菌有镰刀菌、念珠菌、曲霉菌、酵母菌、头孢霉菌[1]。目前,进口药有5% Natacyn滴眼液,据介绍有较好的抗真菌作用,但价格昂贵,国内暂缺乏较有效的抗真菌药物,临床上多数抗真菌药物主要用于内科及皮肤科[2]。
根据药敏实验结果,氟康唑对白念珠菌、球孢子菌均敏感[3]。因此,我们采取联合用药的方法,以扩大药物的抗菌谱,另外,采取夜间克霉唑粉剂撒入结膜囊内,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在角膜实质层内聚积达到有效浓度。在用药的同时3天一次在表麻下刮除,烧灼角膜表面坏死组织及菌苔,目的是除去它们的屏障作用,使药物与角膜刮面接触,更易渗入角膜组织内,提高药物的有效浓度。本组11例患者中均口服氟康唑100mg,每天1次,连服2周,复查肝功能正常。
我们采用这种方法较简单,费用不高,全身副作用小,因此适合于基层医院,但粉剂粗糙,刚撒入眼内有一定的异物感,因此粉剂碾磨得越细越好。本组病例中,大多数病人对这种药物异物感不明显,这可能与溃疡面积较大,上面附有菌苔,加之又是晚上使用有关,故病人反应轻。
【参考文献】
[1]杨钧.现代眼科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341.
[2]张文华.应重视感染性角膜病的综合治疗[J].中华眼科杂志,1998,34(1):5-7.
[3]郑勤和.眼科临床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