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塑形眼镜矫治青少年近视眼的短期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0-10-13 浏览次数:408次
作者:张运英1,李 原2,陈 静1,甫拉提1 作者单位:1 841000 新疆库尔勒,巴州人民医院 2 新疆库尔勒,巴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摘要】 目的 观察夜戴型角膜塑形眼镜矫治青少年近视的短期疗效。方法 对2009年4月—2010年5月间来本院就诊的7~16(平均11.2±2.1)岁青少年中低度近视患者,等效球镜为平均(-3.64±1.45)D,(-0.87~-6.50)D,排除眼部及全身禁忌证,给予美国欧普康视公司高透氧性角膜塑形眼镜(DK=100)配戴,随访满6个月者共36例70只眼,根据患者的散瞳验光处方、眼压、眼轴长度、角膜曲率、角膜地形图、角膜厚度、前房深浅度、房角开放度、角膜直径等指标选择合适的角膜塑形眼镜,在裂隙灯下进行荧光素染色配戴评估后,戴镜视力为1.0或以上,采用夜戴方式,每日戴镜时间>8h。分别于戴镜后1天、3天、1周、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并记录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角膜地形图、角膜厚度、眼压、眼轴、裂隙灯检查和不适症状。结果 戴角膜塑形眼镜前裸眼视力平均0.04~0.6(0.16±0.11),近视度(等效球镜)(-3.64±1.45)D,眼轴平均(24.76±1.0,22.71~26.82)mm,角膜曲率平均(42.65±5.48)D,(37.2~45.95)D。戴角膜塑形眼镜后1个月裸眼视力提高至0.5~1.0(0.92±0.12),提高最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01);戴角膜塑形眼镜后3个月和6个月结果相近,差异无显著性(P>0.05)。戴角膜塑形眼镜1个月后角膜曲率下降(2.17±1.33)D。戴角膜塑形眼镜3个月后屈光度下降(2.42±1.33)D(P<0.001),角膜曲率下降(1.77±1.11)D(P<0.001),差异有显著性;戴角膜塑形眼镜6个月后屈光度下降(2.41±1.95)D (P<0.001),戴角膜塑形眼镜6个月后眼轴增长(0.09±0.41)mm,与戴角膜塑形眼镜前无显著增加(P=0.087),戴角膜塑形眼镜6个月后眼压改变配戴前后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戴角膜塑形眼镜后有少数患者出现角膜点状上皮剥脱,适当给予抗生素及营养角膜上皮滴眼液滴眼后痊愈。角膜点状脱落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在戴角膜塑形眼镜早期的塑形其中,中度近视患者出现不规则散光或镜片偏位,但经过调整后以消除。结论 在医疗机构监测下,有专业眼视光师验配角膜塑形眼镜矫治青少年近视近期效果确切、安全、方便。
【关键词】 角膜塑形眼镜;近视眼;疗效观察
角膜塑形眼镜是通过特殊设计的硬性角膜接触镜,主动、有步骤、渐进、科学地改变角膜的曲率,逐步使角膜的弯曲度变平,从而降低近视度数,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速度,以提高裸眼视力为目的的一种可逆性非手术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人均为门诊患者,7~16(平均11.2±2.1)岁青少年中低度近视患者,随访满6个月者共36例70只眼。严格选择适合配戴角膜塑形镜的配戴人群。眼部:无眼病,如角膜炎,结膜炎,青光眼,干眼症,严重沙眼等;无角膜外伤,未做过角膜屈光手术等。眼压:眼压应在正常值范围内,介于12~21mmHg之间。角膜中央厚度:>0.4mm。瞳孔大小:正常,暗光环境下不能过大。眼底:无眼底疾病。全身:无免疫力低下的疾病。个体条件:卫生条件良好,卫生习惯良好,依从医师指导,具备自理能力,年龄7岁以上。屈光条件:首先应检查的是屈光度,所有患者验光做散瞳检影,第2天复查确定屈光度。选择近视度数降幅不超过60°;顺规散光<175°,逆规散光<75°;近视度数与散光度数之比>2;角膜平K值<46D;角膜平K值与希望降低的近视度数之差>36D;角膜中央e值>0.3等。角膜地形图:角膜地形图检查特征呈典型的正性形态因数。角膜内皮细胞照相等指标选择合适的角膜塑形眼镜。
1.2 方法 给予美国欧普康视公司高透氧性角膜塑形眼镜(DK=100)配戴,等效球镜为平均(-3.64±1.45)D,(-0.87~-6.50)D,按计算选择适当试戴镜片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进行荧光素染色配适评估,试戴理想者予以定制相应参数的镜片,戴镜视力为1.0或以上。采用夜戴方式,每日戴镜时间>8h。分别于戴镜后1天、3天、1周、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晨起戴镜复查。
1.3 结果 随访并记录。
1.3.1 裸眼视力变化 治疗后1天裸眼视力由治疗前平均0.04~0.6(0.16±0.11)提高至平均0.08~1.0(0.53±0.31),1个月裸眼视力提高至0.5~1.0(0.92±0.12),视力提高最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01),3个月提高之最大0.6~1.5(平均1.00±0.29),6个月视力基本与3个月时的裸眼视力结果基本相近,差异无显著性(P>0.05)。
1.3.2 屈光度(等效球镜度)变化 治疗后屈光逐渐降低,治疗后1天屈光度由治疗前平均(-3.64±1.45),(-0.87~-6.50)D降低至(-1.95±1.43)D,治疗后3个月时降低至最小值平均(-0.34±0.72)D。治疗后3个月平均降低了屈光度(3.46±1.05)D,(-0.87~-6.50)D,6个月时屈光度降低基本稳定,差异有显著性(P<0.001)。
1.3.3 角膜K值变化 治疗后平均K值逐渐降低,治疗后1天平均K值由治疗前(42.65±5.48)D,(37.2~45.95)降低到(41.55±1.42)D,1个月后角膜曲率下降(2.17±1.33)D(P<0.001),3个月角膜曲率下降(1.77±1.11)D,6个月时角膜变平至最小值,平均(39.78±1.72)D,角膜屈光力平均降低了(2.41±1.95)D,(-0.23~-5.25)D差异有显著性(P<0.001)。
1.3.4 角膜地形图的变化 治疗前角膜地形图呈典型的正性形态因数的曲线,治疗后角膜地形图呈负性态因数的曲线。轴性图显示治疗后中央区弦长5mm(颞侧2.5mm~鼻侧2.5mm)范围内角膜屈光力变平,从鼻侧及颞侧角膜点位3.0mm处角膜屈光力向两侧开始逐渐变陡,至4.5mm位点处屈光力变陡达到最大值。正切图显示治疗后1个月,中央区弦长2.5mm(鼻侧1.0mm~颞侧1.5mm)范围内角膜屈光力变平,从角膜位点2.0mm向两侧至4.5mm处角膜屈光力逐渐增高,在3.0mm位点处角膜变陡达到最大值(变陡4.08D),从角膜位点4.5mm开始向两侧角膜屈光力再次下降。
1.3.5 角膜厚度的变化 治疗后不同时间中央及周边角膜厚度均变薄,治疗后不同时间中央角膜变薄的幅度为1.30~13.80μm,周边角膜变厚的幅度为5.89~36.52μm,差异有显著性(P<0.001)。6个月眼轴增长(0.09±0.41)mm与戴角膜塑形眼镜前无显著增加(P=0.087),眼压与角膜内皮变化6个月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2 讨论
在配戴角膜塑形眼镜早期的塑形中功能性合并症包括视力波动、重影眩光、角膜地形图偏中心改变、中度近视患者出现不规则散光或镜片偏位、地形图“中心岛”现象等,主要与配戴者适应证选择、验配经验等密切相关;但经过调整镜片后达到较理想的效果。在病例观察中发现26.18%患者曾出现角膜上皮染色阳性,表现为散在点状染色,多数无任何刺激症状,少数有畏光、刺痛等症状。适当给予抗生素及营养角膜上皮滴眼液滴眼后痊愈。角膜点状脱落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发生原因是镜片配戴过紧、过松以及镜片对角膜中央压迫等因素,可能造成角膜上皮不同程度的损害。经治疗痊愈,角膜恢复透明。其发生与治疗前患者适应证的选择、验配时荧光素评估经验、镜片的设计以及配戴操作护理等有较大的关系。因此强调配戴角膜塑形镜治疗需严格适应证范围,规范验配操作程序,按患者角膜参数设计镜片,定期复查,对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实际意义。
从以上的临床经验和总结可见,只要科学规范验配角膜塑形镜,定期复查,给予配戴者正确的专业指导,规范护理镜片,角膜塑形镜是一种有效的矫治青少年近视的非手术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近视的加深,同时也是安全的医疗器械产品。但验配过程必须遵守以下原则:(1)角膜塑形镜为医疗器械产品,使用的角膜塑形镜和护理产品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要求,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批准;(2)角膜塑形镜的验配为医疗行为,必须严格按国家医药管理局制定《角膜接触镜经营验配监督管理规定》,必须强调验配机构必须具有一定的硬件设施和专业的技术人员验配和定期复查,有专业眼科医师对于出现的并发症能够及时处理;(3)建立配戴者的病历档案,每次检查详细规范记录;(4)专业指导患者正确配戴和护理镜片,出现问题时及时停戴就诊。只要能遵守以上原则,角膜塑形镜一定能安全地发挥其防治近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