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视乳头病变256例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0-08-05 浏览次数:1172次
作者:闫泽英 张京红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四医院眼科,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关键词】 乳头病
缺血性视乳头病变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眼底疾病,患者一般发病急、治疗时间长,未能及时正确治疗者,最终视功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我科自20011~200512月对256例缺血性视乳头病变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56例患者,男性138例,女性118例;发病年龄43~72岁,平均597岁。发病至就诊时间最短者1d,最长者52d。患者中有高血压者163例,动脉硬化者122例,糖尿病者53例,颞动脉炎者2例。同时有高血压、动脉硬化者86例,同时有高血压、糖尿病者39例。本组患者中未见双眼同时发病者,但有26例患者为双眼先后发病,双眼发病者间隔时间为3个月至12年不等。
1.2 诊断标准 (1)轻度或中度视力下降;(2)视乳头边界模糊、水肿、色淡;(3)视野改变,典型的表现为与生理盲点相连的象限性缺损;(4)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表现为:早期视乳头缺血区为弱荧光,可见视乳头充盈不均匀,晚期因缺血区有代偿性表层毛细血管扩张渗漏而呈强荧光,非缺血区不如缺血区的荧光强。
1.3 治疗方法
1.3.1 中医治疗 可分为两个症型:(1)肝郁气滞型:患者表现为视力突然减退,眼底表现视乳头轻度或中度水肿,色较淡,有小出血点。全身兼有情志不舒,善太息,胸胁胀满疼痛,口苦咽干,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或弦数等。治则:疏肝解郁,佐以通络。方药:逍遥散加减(柴胡10g、赤芍15g、当归10g、茯苓15g、白术10g、香附10g、鸡血藤15g、葛根15g、丹参15g、丹皮10g、泽泻15g、甘草6g),水煎服,每日一剂。(2)瘀血阻络型:表现为突然视物模糊,眼底检查可见视乳头水肿、色淡、边界模糊,视网膜血管稍细。全身兼有头痛、胁痛,痛如针刺,舌有瘀点,脉细涩等。治则: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当归15g、地龙10g、川芎10g、桃仁10g、赤芍15g、红花10g、黄芪20g、枳壳10g、白芍15g、甘草6g),水煎服,每日一剂。
1.3.2 西医治疗 (1)针对所伴全身病治疗,如控制血压、血糖等。(2)扩血管药物治疗,包括眼部球后注射妥拉苏林注射液25mg,1次/隔日;口服烟酸50mg、芦丁20mg、地巴唑20mg,3次/d。(3)降眼压治疗,常用噻吗心安眼水,点眼,2次/d即可。(4)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包括口服B组维生素,肌注维生素B1、B12,静点能量合剂。(5)局部或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颞动脉炎者需全身应用,开始口服泼尼松片,12mg/kg/d,随后每周递减10mg,逐渐停药。非颞动脉炎者眼部球后注射氟美松25mg,1次/隔日即可。
2 结果
表1 治疗前后视力分布本组患者经过上述中西医结合治疗,视力均有大幅度提高,眼底视乳头水肿消退,治疗后复查视野,原有视野缺损有明显恢复。患者发病后就诊越及时,视功能恢复越好。通过治疗伴有的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颞动脉炎等全身血管性病变,大多数患者对侧眼保持了正常的视功能。
3 讨论
缺血性视乳头病变是以突然视力减退、视乳头水肿和视野以生理盲点相连的象限性缺损为特点的一组综合征,主要由于供应视乳头的血循环障碍所致。本病多发于40~70岁,常伴有全身血管性病变,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颞动脉炎等。多为双眼,但一般不同时发病,两眼可间隔数周至数年。我国常见的临床类型是高血压动脉硬化性,颞动脉炎所致的缺血性视乳头病变较少见,本组256例患者中仅见2例。缺血性视乳头病变的西医治疗方法包括:(1)病因治疗,如患者伴有的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颞动脉炎等。(2)眼局部及全身扩血管药物治疗,以增加视乳头血液供应。(3)降眼压药物治疗,目的是通过降低眼内压,相对增加眼的灌注压,以改善视乳头缺血状况。考虑一些降眼压药物全身应用有副作用,治疗本病用β受体阻断剂点眼即可,如噻吗心安眼水等。(4)神经营养药物治疗支持疗法,目的是尽量减轻由于缺血造成的视神经损害。(5)局部或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目的是减轻视乳头水肿。颞动脉炎者常需全身应用,目的是降低对侧眼患病的几率[1]。缺血性视乳头病变在中医眼科属于瞳神疾病的范畴,相当于“目系暴盲”[2]。我们根据疾病不同时期的情况,对每例患者均给予中药辨证施治,进一步提高了治疗效果。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中药在本病的治疗中,具有副作用少的优点,在提高疗效、缩短病程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家琦,李凤鸣主编.实用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48549
2 曾庆华主编.中医眼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