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视觉诱发电位的特征
发表时间:2009-06-30 浏览次数:898次
作者:宋伟琼,谭浅,夏朝华
【摘要】 探讨正常人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 VEP)的特征,以获得正常参考值。方法:应用法国Metrovision 公司生产的Vision Monitor 视觉诱发系统对正常人60例(73眼)在白色、红色和蓝色闪光刺激下进行闪光VEP检查,按年龄不同分成4组:A组(5~14岁)19眼,B组(15~29岁)17眼,C组(30~49岁)21眼,D组(50~65岁)16眼;对正常人62例(77眼)在15,30和60min视角黑白棋盘格翻转图形刺激下进行图形VEP检查。按年龄不同分成4组:A组(5~14岁)20眼,B组(15~29岁)20眼,C组(30~49岁)22眼,D组(50~65岁)15眼。结果:在白色、红色、蓝色闪光刺激下P2波的潜伏期分别为122.2±8.3,122.5±11.7,124.1±8.5ms;在白光刺激下D组P2波的潜伏期与其他各年龄组相比,均有差异(P <0.05)。其他各年龄组相互比较,均无显著意义。在红光和蓝光刺激下A组与D组比较,A组、D组与其他年龄组比较均延长,有显著意义(P<0.05),其他各年龄组相互比较,均无显著意义。在15',30'和60'视角黑白棋盘格翻转图形刺激下 P100波的潜伏期分别为111.6±6.0,105.9±5.3,105.1±3.8ms。各年龄组图形VEP相比较均无显著意义(P >0.05)。 结论:在白色、红色和蓝色闪光刺激下14岁以下年龄组和50岁以上年龄组闪光VEP P2波的潜伏期较其他组延长,图形VEP P100波的潜伏期各年龄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 正常人 0引言
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 VEP)是通过对视网膜进行刺激,经过视路传送在枕叶视皮层的电活动。反映了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到视皮层的功能状态,是对视通路的客观检测方法[1-3]。该技术作为一种检测视路功能的敏感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VEP按刺激方式分为2型:闪光VEP(flash VEP,FVEP)和图形VEP(pattern VEP,PVEP)。我们探讨正常人VEP特征,为临床提供参考数据。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正常人60例(73眼)分别在白色、红色和蓝色闪光刺激下进行FVEP检查,男31例,女29例;年龄5~65(平均29.8)岁;右眼40只,左眼33只,按年龄不同分成4组:A组(5~14岁)19眼,B组(15~29岁)17眼,C组(30~49岁)21眼,D组(50~65岁)16眼;正常人62例(77眼)分别在15',30',60'图形刺激下进行PVEP检查,男37例,女25例;年龄9~62(平均30.0)岁;右眼41只,左眼36只。按年龄不同分成4组:A组(5~14岁)20眼,B组(15~29岁)20眼,C组(30~49岁)22眼,D组(50~65岁)15眼。裸眼或矫正视力均≥1.0,屈光度在+1.00~-2.00D之间,经裂隙灯和检眼镜检查,无屈光间质和眼底病变,无全身性疾病。
1.2方法 应用法国Metrovision 公司生产的Vision Monitor 视觉诱发系统,该仪器包括4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刺激器、放大器、计算机和打印机。刺激条件:选用高亮度、高分辨率、高刷新率的50cm彩色光电刺激器。屏幕最大亮度为300cd/m2,最小亮度<0.001cd/m2,对比度为100%。FVEP的刺激光为无背景下均匀无图像的闪光,以中央红点为固视点,同时配有红外摄像系统,以监视眼球的固视情况。PVEP的刺激图形为黑白棋盘格翻转图形,以中央红点为固视点。记录参数:放大器的放大倍数为100K,低频截止为1Hz, 高频截止为35Hz,两次反应的间隔时间916ms。使用的电极包括记录电极(针式电极)、参考电极(针式电极)和地电极(盘状电极),分别置于枕骨隆凸上方1cm与水平方向左右各2cm交点处,左右耳垂连线与头正中线交点左右各2cm交点处和正前额处。受检者取端坐位,面对刺激屏,矫正刺激眼屈光状态,保持自然瞳孔,用不透光眼罩将非刺激眼完全遮住,安放电极部皮肤消毒后,安放电极。FVEP检查距离为30cm, 给予白色、红色和蓝色闪光刺激叠加各60次。PVEP检查距离为100cm,给予15',30'和60'视角黑白棋盘格翻转图形刺激叠加各60次。Marmor等[3]认为FVEP是一组始于大约30ms和终止于300ms 附近的负相和正相的波形。命名成分中的数字是表示负相或正相的先后顺序。由漫射光所诱发的FVEP最常见的成分是分别位于90ms和120ms的N2和P2。PVEP波形呈NPN型,由一个负向N75波,一个正向P100波和一个负向N135波组成。
统计学处理:将原始数据输入SPSS12.0软件,应用统计学进行频数分布分析和配对t检验。
2结果
2.1正常人FVEP 在白色、红色和蓝色闪光刺激下P2波的潜伏期分别为122.2±8.3,122.5±11.7,124.1±8.5ms;最大值分别为149,142,143ms;最小值分别为90,96,93ms。A组P2波的潜伏期分别为121.4±10.1,127.4±10.8,128.3±7.1ms;B组P2波的潜伏期分别为118.8±6.5,121.5±11.6,120.0±8.2ms;C组P2波的潜伏期分别为121.7±8.7,119.4±10.9,120.1±7.3ms;D组P2波的潜伏期分别为127.2±5.4,126.6±5.2,127.6±6.6ms。在白光刺激下D组P2波的潜伏期与其他组相比,均有差异(P<0.05),其他各组相互比较,均无显著意义。在红光与蓝光刺激下A组与D组比较,A组、D组与其他组比较均有显著意义(P<0.05),其他各组相互比较,均无显著意义(图1)。
2.2正常人PVEP 在15',30'和60'视角黑白棋盘格翻转图形刺激下 P100波的潜伏期分别为111.4±5.8,105.8±5.3,105.4±4.0ms。最大值分别133, 124,115ms;最小值分别为97,91,97ms。A组P100波的潜伏期分别为113.2±8.2,106.1±6.1,105.5±4.4ms;B组P100波的潜伏期分别为110.4±6.3,106.2±6.6,105.2±3.1ms;C组P100波的潜伏期分别为111.4±4.0,106.0±4.0,104.6±3.3ms;D组P100波的潜伏期分别为111.1±3.7,104.8±4.9,103.8±4.3ms。在15',30'和60'视角黑白棋盘格翻转图形刺激下P100波的潜伏期各组相比较均无显著意义(P>0.05,图2)。
图1 正常人FVEP波形
图2 正常人PVEP波形
3讨论
在60年代初,Ciganek首先描述和分析了人的FVEP和确定了其基本波形的认识,他们指出这些成分的潜伏期和振幅在不同的个体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但其中最稳定的成分是正相成分波5(P2)。这个成分在多年来许多研究工作的结果中都被认为是最稳定的,即使使用不同的刺激和记录技术,这个主要的正相P2成分在大部分作者获得的结果中都是最稳定的反应[4]。PVEP个体间差异较FVEP小,典型的PVEP呈NPN型,由一个负向N75波,一个正向P100波和一个负向N135组成。正常人图像以P100成分最稳定,振幅最大[5-7]。我们的研究中均可见P2和 P100的成分。Marmor等[3]认为FVEP个体间差异较PVEP大,但适用于不能配合PVEP检查的人如婴儿、屈光间质浑浊、视力较差以及不愿意配合PVEP检查的人。我们的研究显示:在白色、红色和蓝色闪光刺激下FVEP P2波潜伏期的最大值分别为149,142,143ms;最小值分别为90,96,93ms;标准差分别为8.3,11.7,8.5ms。而在15',30'和60'视角黑白棋盘格翻转图像刺激下PVEP P100波潜伏期的最大值分别为133,124,115ms;最小值分别为97,91,97ms;标准差分别为5.8,5.3,4.0ms,说明FVEP个体间差异较PVEP大,与Marmor等[3]观点一致。在FVEP检查中正常值波动较大,可能导致一部分正常人的P2波的潜伏期超出正常值而误诊,也可能使一部分视神经疾病患者的P2波的潜伏期在正常范围内而漏诊。
李海生等[8]认为正常人VEP的潜伏期新生儿最长,随着年龄的增加迅速前移,在1~2岁接近成人水平[9]。3~50岁比较接近,50岁以后又趋于延长。Neveu等[10]认为正常人PVEP的潜伏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缩短。我们的研究显示:白色闪光刺激下FVEP的潜伏期在5~50岁比较接近, 50岁以后趋于延长,差异有显著性。蓝色和红色闪光刺激下FVEP的潜伏期在15~50岁比较接近,5~14岁较15~50岁延长,50岁以后又趋于延长,差异有显著性。在15',30'和60'视角黑白棋盘格翻转图像刺激下,PVEP的潜伏期各年龄组相比较无显著差异。我们分析5~14岁年龄组FVEP的潜伏期较其他组延长可能是由于儿童发育不完全,视网膜及视觉传导通路发育不成熟。50岁以上年龄组FVEP的潜伏期较其他组延长可能是因为老年人瞳孔直径缩小,检查时进入眼内的有效刺激光线减少。
近年来,由于计算机的推广和应用,促进了临床VEP检查技术的发展,VEP已成为很多眼科疾患不可缺少的检查方法之一。我们的研究基本上准确、客观的反映了正常人VEP的特征,为临床研究提供了较可靠的正常值。
【参考文献】 1 Davidson RJ, Leslie SC, Saron C. Reaction time measures of interhem ispheric transfer time in reading disabled and normal children. Neuropsychologia ,1990;28:471-485
2 Nalcaci E, Basar-Eroglu C, Stadler M. Visual evoked potentional in terhem ispheric transfer time in different frequency bands. Clin Neurophysiol ,1999;110:71-81
3 Marmor MF, Holder GE, Seeliger MW, Yamamoto S. Standard for clinical electroretinography (2003 update). Doc Ophthalmol ,2004;108:107-114
4吴乐正,吴德正,主编.临床视觉电生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311-313
5 Schroeder CE. Striate cortical contribution to the surface-recorded pattern-reversal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 in the alert monkey. Vision Res ,1991;31:114
6谭浅,刘双珍,许雪亮,夏朝华.正常人多焦视网膜电图的特征.国际眼科杂志,2004;4(4):626-630
7吴小影,张获,刘双珍,谭浅,夏朝华.正常儿童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的特征.国际眼科杂志2005;5(5):951-953
8李海生,潘家普,主编.视觉电生理的原理与实践.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198
9周鑫,张玲莉,饶广勋.视觉诱发电位技术与视力客观评估.国际眼科杂志,2005;5(1):13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