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临床观察36例
发表时间:2010-05-07 浏览次数:451次
作者:赵祝庆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州市人民医院, 四川 泸州 646000
【关键词】 翼状胬肉 生物羊膜 移植 治疗结果
翼状胬肉是常见眼病之一,常规手术切除后很容易复发,尤其是复发性翼状胬肉,再手术的复发率更高,2007年5月采用生物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患者36例(40眼),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36例(40眼),男21例(22眼),女15例(18眼),年龄41~68岁,平均52岁。原发眼36眼,复发眼3眼,翼状胬肉伴睑球粘连1眼。所有患者胬肉头部均侵入角膜内>3 mm。
1.2 材料 生物羊膜(江西瑞济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15 mm×15 mm,厚0.1~0.3 mm,经60CO辐照灭菌,使用时预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浸泡复苏。
1.3 手术方法 手术显微镜下采用囊镊撕裂法切除胬肉头、体部,巩膜面热灼止血,取相应巩膜裸露区大小生物羊膜片,上皮面向上,用10/0尼龙线缝合固定于巩膜裸露区,越过角膜缘内侧1~1.5 mm,两侧于角膜缘各缝合1针与角膜缘结膜平齐,上下内侧缝合3~4针,并将所缝线头均埋入,周边结膜覆盖在羊膜上间断缝合,使羊膜移植片展平并牢固地固定于巩膜裸露区,术毕点碘必殊眼膏,盖眼垫加压包扎术眼,5 d后拆除结膜缝线,抗生素眼液及激素眼液滴眼2~4周。
2 结果
术后,裂隙灯下观察角膜、结膜及植片情况。术后2~3 d角膜上皮修复,结膜充血,手术区组织轻度水肿。术后5 d拆除结膜缝线,植片全部存活,结膜平滑。随访3~12月,1例复发,复发率为2.50%。
3 讨论
翼状胬肉是眼的慢性炎症性病变,其发生与风尘、烟雾、干燥、紫外线等因素有关,翼状胬肉的形状和复发与胬肉组织中大量细胞因子的高表达有关,如成纤维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等。细胞因子刺激胬肉组织中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对胬肉的形状和复发起重要作用。治疗常采用手术,但手术治疗的复发率高达30%~70%。术后辅助β射线放疗及局部应用药物等治疗,虽可降低复发率,但也易出现睑球粘连、肉芽瘢痕增生等并发症[1,2]。羊膜移植治疗初发、复发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在较多的文献报道中均得到肯定。羊膜是一种理想的支持上皮组织基底膜,可增强上皮细胞的黏附,促进上皮细胞的增生与分化作用,阻止上皮细胞的凋亡,能促使眼表上皮重建,具有抑制新生血管形成与纤维组织增生的作用,减少术后成纤维组织的增生。羊膜基底具有清除炎症细胞,促进其迅速凋亡,减轻术后炎症反应[3]。
本组病例采用手术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术后的复发率明显降低,对于进展期新生血管及纤维组织增生明显的病例尤其合适。生物羊膜其主要结构为人类胎盘的基底膜胶原组织,基本组织成分与新鲜羊膜大致相同,均有相同的基膜和致密层,为同种来源的生物材料,组织相容性好,无免疫排斥反应,黏附性好,无毒、无刺激,使用安全有效,具有抗炎、抗纤维增生,促上皮生长功能[4]。无抗原性、带有活性完整的上皮细胞,移植后能立即重建眼表,分泌更多的蛋白酶抑制剂和各种细胞因子,有利于伤口的愈合和炎症的控制,从而减少复发率。
生物羊膜克服了新鲜羊膜在获取、制作和保存等方面存在的局限性,新鲜羊膜须超低温甘油保存,一般基层医院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保存过程中有增加感染的可能。另外,新鲜羊膜保存时间短,基层医院由于条件所限只能随取随用,患者手术时不一定有合适的羊膜,以致手术不能按期进行;最后,对羊膜供者虽然已做HlV、RPR等基本检查,但不能排除其他疾病存在的可能,这将留下医疗纠纷隐患。生物羊膜避免了上述实际问题,取用方便,又有明确应用标准。本组36例40眼翼状胬肉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治疗,明显降低了复发率,改善了患眼外观,收到良好效果,故认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能有效降低复发率,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徐朝阳,张俊华,金威尔,等.羊膜移植联合药物预防翼状胬肉复发的临床观察[J].眼科新进展,2004(3):207-208.
[2]奚翠萍,柯 敏,蔡小军.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观察[J].眼科新进展,2005(4):343-344.
[3]闻祥根,吴晓云,文毅颐.眼外伤睑球粘连的羊膜移植治疗[J].眼外伤职业病杂志,2002(2):123.
[4]吕涛,吴双有,王莉,等.新鲜羊膜与生物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2008(3):64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