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眼科学》

Orbscan-Ⅱ测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前术后眼前节参数的改变

发表时间:2009-06-30  浏览次数:619次

作者:李炜炜 蔡剑秋 郑穗联 施明光   

作者单位:温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眼科,浙江 温州 325027

【摘要】    目的 利用 Orbscan-Ⅱ测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reratomileusis, LASIK)术前术后眼前节参数的改变,探讨Orbscan-Ⅱ在LASIK 术后测量不同屈光度近视的眼前节参数中可能存在的误差。 方法 应用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系统对进行LASIK术的48例88眼于术前、术后第1个月测量角膜厚度和前房深度,术前根据屈光度分组:Ⅰ组-2.00~-6.00 D,Ⅱ组-6.25~-12.50 D。分别比较各组术前理论预测术后角膜最薄点厚度值和术后实际测量值、术前术后中央前房深度测量值之间的差异。 结果 Ⅰ组术前理论预测术后角膜最薄点厚度与术后实际测量角膜最薄点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术前理论预测术后角膜最薄点厚度与术后实际测量角膜最薄点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实际测量值小于术前理论预测值。两组术前术后测量中央前房深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测量值小于术前测量值。 结论 Orbscan-Ⅱ对术后角膜厚度及前房深度的测量存在误差,术后角膜后表面前凸、角膜水肿混浊、调节的增加等是影响其准确性的可能因素。

【关键词】  角膜磨镶术,激光原位/方法;Orbscan-Ⅱ;角膜厚度;前房深度   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系统可以非接触的方式提供最详尽的全角膜厚度、角膜前后表面地形、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及隆起度、前房深度等数据,是目前最受推崇的测量角膜参数的方法,并且在屈光手术术前检查及术后随访中有重要应用。但已有报道[1]称,Orbscan-Ⅱ测量术后角膜厚度准确性方面存在误差。本研究用Orbscan-Ⅱ测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角膜最薄点厚度,通过其与术前理论预测值的比较以及术前术后中央前房深度的测量值比较来探讨Orbscan-Ⅱ在测量LASIK术后不同屈光力近视的眼前节参数方面可能存在的误差。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4年至2005年在本科行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48例(88眼),年龄18~37岁,术前等效球镜屈光度数为-2.00~-12.50D,平均为(-6.13±2.75)D。按术前屈光度(等效球镜)分为2组:Ⅰ组-2.00~-6.00 D(25例,45眼),Ⅱ组-6.25~-12.50 D(23例,43眼)。所有病例术前均经过严格筛选,尤其对病理性近视的患者,屈光度数稳定时间需>2年。

    1.2  手术方法  采用Moria-2微型板层角膜刀及日本NIDEK公司的EC-5000CXⅡ型准分子激光机行常规LASIK手术。术中做厚约130 ?滋m的带蒂角膜瓣,根据术前测得的角膜厚度及所需切削的角膜厚度选择切削中央光学区直径为5.5~6.5 mm,以保证切削后角膜床的厚度大于250 ?滋m,掀开角膜瓣做激光切削,术后复位角膜瓣并做常规处理。

    1.3  测量  利用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系统测量术前及术后第1个月的角膜最薄点厚度和中央前房深度,并根据术前角膜厚度及预计切削深度计算术后角膜最薄点理论预测值。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术前理论预测术后角膜最薄点厚度值和术后实际测量最薄点厚度值之间的差异,比较术前及术后测量的中央前房深度值间的差异。

    2  结果

 两组术前理论预测术后角膜最薄点厚度与术后实际测量角膜最薄点厚度比较结果见表1, Ⅰ组差异无显著性,Ⅱ组差异有显著性。

    两组手术前后测量的中央前房深度值比较结果见表2,差异均有显著性。

    3  讨论

    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系统的工作原理是用光学扫描仪裂隙光束对角膜进行断层扫描,用三角函数法对每束裂隙光的240个数据进行分析。Orbscan-Ⅱ对角膜厚度的测量是通过测量前后表面与参考平面的高度,将前后表面的高度相减而得出的。

    在本研究中,Ⅱ组术前理论预测术后角膜最薄点厚度值大于术后实际测量值,这与Iskander等[2]的研究结果一致。但Ⅰ组术前理论预测术后角膜厚度最薄点厚度值与术后实际测量值无差异显著性,可能是由于未对屈光度进行分组的原因。多项研究表明[3,4],LASIK术后由于中央角膜变薄,张力变弱,在原有的眼内压的作用下,中央角膜后表面产生前凸,前凸的程度与切削的量和角膜床的厚度有关,屈光度越高,切削量越大,保留的角膜基质床越薄,前凸越明显。

    季鹏等[5]的研究表明,LASIK术后第1个月角膜后表面前凸值(different-diff值)为(38.81±17.87)?滋m,术后第2个月为(35.61±13.60) ?滋m,术后第6个月为(36.45±14.34) ?滋m,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前后两次测量后用“差异高度图”所得出的后表面前凸值(3.64±4.40) ?滋m,(P<0.001,独立样本t检验),但术后第1个月同术后第2个月、第6个月的角膜后表面前凸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说明LASIK手术后由于中央角膜变薄,在正常眼压作用下角膜可不同程度地向前膨隆,术后角膜后表面形态的稳定是一动态的生物力学变化过程,在同样的眼内压下随术后残留角膜基质床厚度的不同,重新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许琛琛等[6]研究认为,LASIK术后各眼角膜后表面屈光度均比术前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曲率半径减少,变化量与术后角膜厚度有关,也说明后表面在术后有一定的前凸。

    在本研究中,术前理论预测术后的角膜最薄点厚度的计算没有考虑后表面前凸的影响。因此,高度近视患者术后实际测量的角膜厚度值比术前预测值要薄,中低度近视患者由于术中切削量较小,相应角膜基质床较厚,后表面前凸对厚度测量的影响较小。

    与术后角膜后表面前凸相反的是在本研究中发现两组术后测量中央前房深度值均较术前测量值小,这与Cairns等[3]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其原因可能有:Orbscan-Ⅱ是利用裂隙光对被检角膜进行扫描,LASIK术后复位的角膜瓣与基质床间存在一定间隙,因此裂隙经过角膜瓣与基质床间的间隙后发生折射,影响其测量准确性。另外,术后由于角膜基质层受损,发生水肿、混浊,加之基质层胶原纤维排列的破坏,使得屈光介质不透明,从而影响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系统的测量结果。再者,术后的正视状态较术前的近视状态所需的调节增加,中央部分晶状体前凸,从而使前房变浅。据报道,晶状体非调节状态下前表面的曲率半径是11~12mm,调节状态下中央的曲率半径可变为5mm。这两者的影响程度可能大于角膜后表面前凸对前房深度测量的影响。

    综上所述,尽管Orbscan-Ⅱ可以为角膜测量提供比较全面的参数,但是其测量误差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特别是对LASIK的术后评估,尤其是准备进行再次LASIK手术或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