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视网膜坏死的临床特征和治疗
发表时间:2009-07-14 浏览次数:738次
作者:刘卫
【关键词】 急性视网膜坏死;,疱疹病毒;,诊断;,治疗
[关键词]急性视网膜坏死; 疱疹病毒; 诊断; 治疗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cute retinal necrosis, ARN)是由人类疱疹病毒家族感染,以闭塞性视网 膜血管炎(小动脉炎为主)、出血,坏死性视网膜炎,玻璃体炎,前房炎症,视神经炎等病变为特征的一类 综合征。1971年由日本的Urayama等[1]首次报道。该病好发生于健康成年男性,亦可发生于免疫力低下人群,起病急,发展快,可累及单眼或双眼,若不及时治疗,后期常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造成严重的视功能损伤。本文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医院眼科收住院治疗的17例21眼ARN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和总结,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1月~2005年12月确诊为ARN并收 入院治疗的病例共计17例(21眼),其中男性13例(76.5%),女性4例(23.5%);发病年龄9~58岁,平均36岁,双眼发病4例(23.5%),单眼发病为13例(76.5%);就诊时距发病时间:10天~1个月12例,1个月~6个月4例,>6个月1例。 1.2 诊断标准
ARN的诊断主要根据其临床特征。本组21眼诊断均根据1994年美国葡萄膜炎协会(American Uveitis Society)制定的ARN诊断标准[7] :(1)周边视网膜一个或多个局灶性、边界清楚的视网膜坏死灶;若未予抗病毒治疗,病灶进行性发展; (2)阻塞性血管病变;(3)前房内及玻璃体炎症;(4)视神经炎及后期发生视网膜脱离。
1.3 临床表现
所有病例发病前均无发热、头痛等感冒样前驱症状,亦否认既往有疱疹病毒感染史。其中5例在当地医院拟虹膜睫状体炎治疗,2例(4眼)拟葡萄 膜炎治疗,一例发病前有外伤史,在当地医院拟视网膜震荡治疗20天。主诉有眼前黑影飘动者12眼,眼红、畏光表现4眼,所有病例均表现不同程度的急剧视力下降。眼部检查:初诊时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感6眼(28.6%),眼前指数~0.1之间13眼(61.9%),0.1~0.5之间2眼(0.095%);眼部表现:除2眼因玻璃体炎症无法窥见眼底外其余19眼均有不同程度闭塞性视网膜血管炎、周边散在的边界清楚的视网膜坏死 灶、中重度的玻璃体炎表现,11眼(52.4%)有前部葡萄膜炎表现,伴发视神经炎2眼(9.5%),就诊时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7眼(33.3%);共15眼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表现为造影早期视乳头为淡高荧,渗漏明显,造影晚期为强荧光,视网膜动静脉充盈迟缓。视网膜周边小动脉、小静脉广泛闭塞呈白线状,部分管壁着染,大片毛细血管无灌注。周边部大 片低荧光之间有斑片状、团状高荧光,部分病例周边部大片萎缩灶色素沉着,呈斑驳状荧光斑。2例造影晚期伴有黄斑囊样水肿。实验室检查:6例患者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 胞比例有不同程度升高,2例患者HBsAg阳性,所有病例病毒血清学检查抗HIV、TPHA(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RPR(快速血浆反应素)均为阴性,共3例抽取房水,仅一例PCR发现单疱病毒;4例行HLA-B27免疫学检查均为阴性。
1.4 治疗经过
所有病例均予阿昔洛韦1 500 mg/d,分两次静脉滴注,10天后改为1 000 mg/d,分为5次口服,维 持6~14周;患者住院时间为20~50 d不等,平均 36 d。伴有前葡萄膜炎的辅以地塞米松5 mg/d静滴5~10 d或口服泼尼松30 mg/d。预防性氩激光 光凝6眼(28.6%),16眼(76.1%)因视网膜脱离(包括1例行预防性光凝眼)行玻璃体切割术+眼内光凝+硅油填充术,1眼行预防性巩膜扣带术。
2 结 果
最终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感1眼 (4.8%),眼前指数~0.1之间14眼(66.7%),0.1~0.5之间5眼(23.8%),1眼达到1.0(4.8%)。 所有病例出院时病情得到控制,眼前段及玻璃体炎 症消退,视网膜坏死灶逐渐吸收瘢痕化,视网膜平复。门诊随访6个月所有单眼病例未见对侧眼累及,所有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眼内光凝、硅油填充的13眼均无视网膜脱离复发,6硅油眼并发不同程度的白内障,其中4例患者随访期间补充光凝。
3 讨 论
急性视网膜坏死(ARN)是一种较为少见的眼病,1978 年 Young 和Bird [2]首次运用BARN(bilat- eral acute retinal necrosis)一词来描述该疾病。由于其发展迅速,致盲率高,一直备受关注。水痘-带状 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感染最初被报道可导致ARN的发生。目前,已经被肯定的病原体 还有单疱病毒I型和II型(herpes simplex virustype 1/2, HSV-1/HSV-2),EB病毒,巨细胞病毒(cyto- megalovirus,CMV)。其中,VZV、HSV-1/2多发生于健康成人,而CMV多见于免疫缺陷人群,如AIDS患者。Ganatra等[3]总结发现VZV或HSV-1感染多见于年龄大于25岁的ARN患者,而HSV-2感染则常见于25岁以下的年轻患者。ARN多单眼发作,双眼受累约占35%,另一眼常在第一只眼发病6周内发病,亦有数月甚至数年后继发[4,5]。ARN后期 约75%的病例因为视网膜坏死融解、裂孔形成,玻璃体增殖牵引导致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严重者视力丧失[6]。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 )有助于了解病变的性质和范围。ARN的FFA特征,视盘大都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强荧光,视网膜主分支动脉变细、可有白鞘,充盈可迟缓。视网膜坏死灶多见于周边部,造影早期显不均匀弱荧光,晚期显强荧光,荧光区大体与病变区相符,但在边缘视网膜坏死较轻处,常散在小点状渗漏。退行萎缩区呈斑驳样荧光,均伴周边小血管闭塞及无灌注区,后极部可见散在脉络 膜炎性病变。在本组病例中,除玻璃体大量混浊无法窥见眼底或视网膜脱离广泛外,其余15均予FFA检查,与国内周辉等[8]总结了21例ARN的FFA特征一致。因此,一旦怀疑ARN应立即予以FFA,否则很快因玻璃体大量混浊丧失机会。FFA不但能帮 助与其他视网膜疾病相鉴别,快速确立诊断,且能了 解周边血管闭塞的程度与范围,指导治疗。PCR特别适用于症状不典型或者高度怀疑病毒感染的患者,不仅能够明确诊断,更能指导医生进 行有效的治疗。本组病例3例行PCR检查,1例为阳性。其他检查包括胸部X线、结核菌素试验(以排 除活动性肺结核),HIV抗体及梅毒血清学检测,ACE、弓形虫抗体、脑和视神经CT扫描等,要注意与 其他疾病相鉴别,主要包括:进展性外层视网膜坏死综合征,CMV性视网膜炎,弓形虫性视网膜脉络膜炎、梅毒性视网膜炎、眼内淋巴瘤、Behcte病及类肉 瘤病等。ARN一经诊断,需立即予抗病毒治疗。阿昔洛韦(acyclovir,ACV)是治疗的首选,能抑制病毒DNA合成,阻止病变视网膜的融解。我们推荐的成人ACV治疗剂量1 500 mg/m2,每天静脉注射,共10d,后改为口服800 mg,每天5次,维持6~14周。有资料显示[9],ACV治疗可使对侧眼的发病率从64. 9%降至24.7%,其保护作用在发病后14周内效果较好。对于ACV不敏感的病例,可改用泛昔洛韦(fanciclovir)500 mg口服,每日3次,两周后减量为 375 mg,每日2次,持续3周。免疫力低下人群或 CMV感染的患者往往对ACV不敏感,单独经玻璃 体腔注射更昔洛韦(ganciclovir,GCV)或联合运用膦甲酸(foscarnet)可取得较好疗效。本组病例免疫力正常,故选用ACV治疗均取得一定的效果。但随着 免疫力低下人群的增多,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选择使用何种抗病毒药物治疗非常关键。一般认为糖皮质激素可抑制眼内的炎性反应,可应用于前房及玻璃体内炎症反应明显的情况下,特别在视神经受累时,但可促进病毒的复制,必须在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我们的经验如果前房炎症反应明显可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点眼,而在开始抗病毒治疗24~48 h后全身静脉或球旁注射糖皮质激素(泼尼松或地塞米松),不但能抑制病毒所引起的免疫应答及炎症,且能抑制视网膜坏死的进展,促进玻璃体混浊的吸收。一般运用一周后应随 AVC的逐渐减量而逐渐减量。理论上抗凝治疗可预防闭塞性血管炎的发生发展,但其临床疗效尚有待于进一步证实。对于无全身禁忌证的患者,一般临床使用阿司匹林125~200mg口服,每天一次即可。预防性激光光凝主要用来预防ARN的严重并发症视网膜脱离的发生。在活动性视网膜坏死灶边缘的后极作融合光凝,形成一个新的“锯齿缘”,可使ARN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从67%下降至17%[10],但光凝本身并不能阻止病程的发展。本组病例中亦有一例光凝后仍发生视网膜脱离。我们的经验是激光治疗应尽早进行,特别是双眼发病的患者如果一眼已经发生了视网膜脱离,而对侧眼有活动性坏死灶时更应如此。此外,还应在激光治疗前给予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和足量的糖皮质激素治疗,以减少激光后炎症反应加剧。 一旦发现ARN并发视网膜脱离,应尽早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术后可使视网膜复位并保存部分视力。术中应尽量清除病变的玻璃体特别是基底部玻璃体,对于年龄较大并发白内障的患者应联合应用晶状体摘除术。术中眼内激光光凝可封闭裂孔并有效地促进新生血管的消退。术中根据具体病情选用眼内填充物惰性气体(如SF6、C3F8)或者硅油。本组21眼中共16眼最终发生视网膜脱离,均行玻璃 体切割联合眼内激光光凝、硅油填充术。由于ARN 后期视网膜常常广泛融解糜烂,产生巨大裂孔、多发性裂孔,气体在眼内作用时间短,易造成视网膜脱离复发。硅油作为一种长期的眼内填充物,不但能够提高视网膜复位的成功率,挽救有限的视功能,还能有效地预防继发性眼内出血、术后PVR的形成,减少视网膜脱离的复发率。在我们的手术病例中随访半年以上无一例复发。当然,对于年龄较轻特别是儿童或者视网膜裂孔小、脱离范围较小的患者亦可采用外路视网膜复位术。
[参考文献]
[ 1 ]Urayama A, Yamada N, Sasaki T, et al. Unilateral a- cute uveitis with periarteritis and detachment[J]. Jpn J Clin Ophthalmol, 1971, 25:607-619.
[ 2 ]Young NJA, Bird AC. Bilateral acute retinal necrosis [J]. Br J Ophthalmol, 1978, 62:581-590.
[ 3 ]Ganatra JB, Chandler D, Santos C, et al. Viral causes of the acute tetinal necrosis syndrome[J]. Am Ophthal- mol,2000,129(2):166-172.
[ 4 ]Gartry DS, Spalton DJ, Tilzey A, et al. Acute retinal necrosis syndrome[J]. Br J Ophthalmol ,1991,75:292 -297.
[ 5 ]Walters G, James TE. Viral causes of the acute retinal necrosis syndrome[J]. Curr Opin Ophthalmol, 2001, 12:191-195.
[ 6 ]Duker JS, Blumenkranz MS.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the acute retinal necrosis (ARN) syndrome[J]. Surv Ophthalmol, 1991, 35:327-343.
[ 7 ]Holland GN. The Executive 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Uveitis Society: Standard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the acute retinal necrosis syndrome[J]. Am J Ophthalmol, 1994, 117:663-667.
[ 8 ]周 辉,王光璐.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的荧光素眼 底血管造影分析[J].眼科,2001 ,10(5):281-282.
[ 9 ]Palay DA, Sternberg P, Davis J, et al. Decrease in the risk of bilateral acute retinal necrosis by acyclovir thera- py[J]. Am J Ophthalmol ,1991, 112:250-255.
[10]Luu KK, Scott IU, Chaudhry NA, et al. Intravitreal an-tiviral injections as adjunctive therapy in the manage-ment of immunocompetent patients with nectrotizing her-petic retinopathy[J]. Am J Ophthalmol,2000, 129:811 -813.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眼科, 江苏 镇江 21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