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14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09-06-29 浏览次数:841次
作者:黄卡 【关键词】 川崎病
川崎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其缺乏特异性诊断方法,主要依靠症状学特征进行综合诊断,对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容易误诊。现将14例川崎病分析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4例川崎病患儿,男 5例,女9例,发病年龄:新生儿~1岁3例,1~3岁10例,7岁1例。
1.2 临床表现 14例川崎病患儿中,有12例以发热为首发症状,有2例分别以腹泻和手足硬肿脱皮为首发表现。临床表现:14例均有发热,双眼结膜充血、口唇干红10例,皮疹10例,颈部淋巴结肿大8例,手足硬性肿胀7例,肛周皮肤脱屑3例,其中颜面皮肤脱屑1例,腹泻1例。
1.3 辅助检查 14例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升高,在10.2×109~19.2×109/L之间;血小板升高,在483×109~889×109/L之间。肝功能异常2例,血、尿淀粉酶升高1例。心脏彩超有2例发现冠状动脉扩张,其中1例有心包积液。有3例摄胸片提示肺炎。
1.4 治疗 本病病因不明,无特殊治疗,主要是抗感染、抗凝和对症治疗,阿司匹林首选,剂量 80~100mg/(kg?d),分3~4次口服,热退后3~5mg/(kg?d)顿服,连服6~8周,有冠状动脉损害时延长用药时间,并加用潘生丁和维生素E。高效丙种球蛋白剂量2g/kg,于10~12h缓慢静滴。本组病例中2例病程中多次发热,给予第二次高效丙种球蛋白2g/kg静滴及皮质激素口服[1],效果良好。
2 讨论
川畸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其临床特点为持续发热5天以上,并伴皮疹指趾特异性脱屑、皮肤黏膜充血及颈淋巴结肿大。对于川崎病的诊断,除一般临床表现,以下几点可提供线索:(1)女性幼儿,多见于1~3岁。(2)病程第二周开始有明显的血小板动态升高。(3)本组患儿在发热 10天后多有指趾末端脱皮。(4)心超异常对早期表现不典型的有较高诊断价值,建议对发热不退的幼儿,加强上述方面的检查。近年有学者提出不典型或不完全性川崎病概念[2],本组病例中就有2例患儿是临床症状不全具备的疑诊川崎病,予诊断性治疗有效,因此如果小儿有不明原因的发热至少5天,同时有3~4条川崎病的诊断标准,就考虑不完全性川崎病,如果ESR超过40mm/h或 CRP≥3mg/dl,应该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并使用IVIG+APC治疗。
【参考文献】
1 梁翊常.应用皮质激素治疗川崎病.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14(3):145-146.
2 王力伟.川崎病的病因及治疗进展.中华中西医杂志,2003,4(23):896.
作者单位: 322100 浙江东阳,东阳市人民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