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恶性黑色素瘤5例病理报告
发表时间:2012-05-02 浏览次数:753次
作者:刘筱,江瑞康 作者单位: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临潼 710613 新疆自治区煤矿总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91
【摘要】 目的 探讨恶性黑色素瘤(MM)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 对新疆煤矿总医院就诊的5例MM的活检标本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 黑色素瘤瘤细胞体积较大,多呈圆形或多边形,胞浆丰富,染色质呈粗颗粒状,核仁清,并可见泡状核。部分细胞浆透明,核小居中,核分裂像易见,并见瘤巨细胞,可见间质反应及淋巴细胞浸润。其中2例未见色素,5例均可见溃疡。结论 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重在早期发现、早期诊断。
【关键词】 恶性黑色素瘤;病理
恶性黑色素瘤(maglinant melanoma,MM)简称黑色素瘤,是从不同稳定性的中间过渡性黑色素细胞病变发展而来,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可发生于全身许多器官和组织,但皮肤最常见。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病程进展较快,呈侵袭性生长,多发生转移,预后差。MM临床及病理学表现较为复杂,较易误诊。现对新疆煤炭总院就诊的5例MM的临床病理报告如下,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0年1月-2006年1月间在新疆煤炭总院就诊的5例MM患者的活检或手术切除的标本。男性2例,女性3例,年龄55-80岁,平均年龄70岁。发生于上肢甲沟1例,4例发生于下肢,其中1例位于大腿,2例位于足跟,1例位于拇趾。病史为5个月-2年。
1.2 方法:以标本4%甲醛固定,取材,石蜡包埋,制片,HE染色,免疫组化,光镜下观察。
2 结果
1例患者于术后5个月复发,1例患者来我院就诊时发现腹股沟淋巴结有肿大,经病理证实为MM转移。5例患者就诊时均表现为凸出皮肤的肿物,表面有经久不治的溃疡。病理检查:均为皮肤或有甲床组织,肿物边界不清,表面有的溃疡。镜下见瘤细胞位于表皮及皮下,呈巢团状,束带状排列。瘤细胞体积较大,多呈圆形或多边形,胞浆丰富。染色质呈粗颗粒状,核仁清,并可见泡状核,部分细胞浆透明,核小居中。核分裂像易见,并见瘤巨细胞,间质反应及淋巴细胞浸润。5例均可见溃疡,其中2例未见色素。免疫组化:HMB45(+),SYN(+/-),CK(-)。病理诊断:恶性黑色素瘤。
3 讨论
MM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多发于皮肤,占皮肤恶性肿瘤的第3位,与我院近年来统计的皮肤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一致。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好发于30岁以上的成年人和老年人,青年发病者少,儿童罕见。较常见的部位是四肢末端、头面部、胸背、头后及颈背与腹部等[1],好发部位为下肢,尤以足底、足跟和足趾最为多见[2]。
MM的早期表现[3]是在正常皮肤上出现黑色损害或原有的黑色素细胞痣于近期内扩大,色素加深。随着增大,损害隆起呈斑块或结节状,也可呈蕈伞状或菜花状,表面易破溃、出血,周围可有不规则的色素晕或色素脱失晕。如向皮下组织生长时,则呈皮下结节或肿块,向周围扩散时,尚可出现卫星状损害[4]。在MM中,黑色素的含量变异很大,有的不仅在瘤细胞内,而且在间质的载黑色素细胞内也有大量黑色素,另一些则在HE染色的切片内不能证实有黑素。本组病人中有2例在HE切片上未见黑色素,有报道认为免疫组化检测S100及HMB45阳性有辅助诊断价值。典型的MM的诊断并不困难,但部分是在原有的细胞痣的基础上恶变而来,所以认为有细胞痣恶变的临床征象时,应积极取活检做病理检查。
【参考文献】
[1] 武忠弼,杨光华. 中华外科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230-2236.
[2] 陈忠年,沈铭昌,郭慕依.实用外科病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40.
[3]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出版社,2001.1193-1196.
[4] Stephen S,Sternberg.诊断外科病理学[M].第3版.回允中主译.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