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皮肤病与性病学》

新生儿皮下坏疽诊治体会

发表时间:2012-05-02  浏览次数:770次

  作者:石建华,周雪鸿,单振潮  作者单位: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宁夏 银川 750004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皮下坏疽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新生儿皮下坏疽病例。结果 坏疽型4例,蜂窝织炎型2例,脓肿型2例。均行血液、脓汁培养阳性共7例,6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为白色葡萄球菌。3例因诊断不明确行保守治疗,其中2例死亡,另1例最后行切开引流换药及保守治疗治愈;其余5例均入院急诊行脓肿切开,并换药及保守治疗,治愈。结论 新生儿皮下坏疽如早期诊断,早期正确治疗,不但能提高治愈率,而且可以减少后遗症。

  【关键词】 新生儿;皮下坏疽;切开

  新生儿皮下坏疽是新生儿期特有的急性皮下组织的化脓性感染。绝大多数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多发生在生后1周左右,发病后皮下组织广泛坏死、发展及蔓延,非常迅速,可在数小时变化很大,冬季和潮冷地区发病率最高,死亡率也很高。我院自2002-2008年共收治8例,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8例中,男6例,女2例,年龄最小7d,最大26d。病变部位在臀、腰、大腿根部6例;余2例除以上部位脓肿还侵及背部、肩部,面积最大达35%。临床病理分型:坏疽型4例;蜂窝织炎型2例;脓肿型2例。6例患儿发热,2例体温不升;白细胞总数72×1010/L者6例, 中性均不同程度增高。合并硬肿症3例,合并败血症1例。全组病例死亡2例,均死于败血症。

  1.2 临床表现:(1)皮肤感染表现:病变部位均有皮肤暗红硬肿表现,有坏死灶边界不清,3例有波动感;病变范围最大16cm×14cm,最小4cm×3cm。有1例因入院时病变位于腰骶部且直径只有5cm,未出现暗红表现而未及时切开引流,使得入院24h内皮肤病变迅速扩展到整个后背时才急诊行切开引流处理。(2)全身表现:发热患儿6例,体温最高达39.1℃。8例均有不同程度拒奶、呕吐、嗜睡、黄疸、腹胀表现,有1例于入院时已有神智反应差,全身脓毒血症表现。

  1.3 诊断及治疗:(1)7例于入院时即以“皮下坏疽”收住,1例以“新生儿硬肿症”收住。(2)以“皮下坏疽”收住患儿6例急诊行“切开引流”:感染病灶行多个小切口并充分引流,每个小切口长约1-1.5cm,间距2-3cm,一般4-5个切口,最多1例14个切口。切开后彻底清除坏死物并以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切开引流时边切边填塞凡士林油纱条,以压迫止血。术后每天切口换药,渗出较多时每天换药2次,发现病变皮肤边缘有扩大时在病房行边缘切开。(3)抗生素治疗均以头孢哌酮他唑巴坦钠和甲硝唑二联应用;除正常补液补充维生素C及复方氨基酸外,注意全身营养支持,采用小剂量血浆(30-50ml)每日1次连续输注5-7d。

  2 结果

  6例患儿经及时、对症处理后,于术后10d左右治愈并出院,最长1例治疗16d后治愈出院(此例因入院时诊断不清,未及时按“皮下坏疽”处理)。死亡2例,其中1例因入院时即有脓毒血症表现而采用保守治疗未及时切开处理于入院2d后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家属放弃治疗死亡:另1例因入院时误诊未及时按“皮下坏疽”处理,入院1d后即出现病情恶化,家属放弃治疗死亡。

  3 讨论

  3.1 病因:皮下坏疽是新生儿时期特有的急性皮下组织感染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显著下降,与经济水平、居住条件及卫生状况的改善有很大关系。本病起病急,蔓延快,早期文献资料报道死亡率可达5%-8%[1],对新生儿具有很大的威胁性。新生儿皮肤屏障机能差,经常处于卧位,被服摩擦、大小便浸泡等均可引起皮肤损伤,导致细菌的侵入而患病,其特点是皮下组织的广泛性坏死[2]。根据张金哲[3]等新生儿皮下坏疽分型标准,本组8例中,以坏疽型、蜂窝组织炎型为多。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减少合并症,降低死亡率。新生儿皮下坏疽的发病期多为生理性黄疸时期,可明显加重黄疸,特别是早产儿、低体重儿尤为明显,因此应加用退黄疸药物及蓝光治疗,以预防核黄疸的发生。

  3.2 诊断:凡是新生儿不明原因发热、哭闹、拒食时,均要详细检查患儿全身皮肤,尤其背、臀部及受压部位,如有局限性红肿,就应考虑本病。当触之硬而略肿,指压时变白,进而红肿区扩展迅速,或皮肤红硬的中央呈暗红色,或有漂浮感,即可诊断。

  3.3 治疗:一经诊断需立即行多个小切口切开引流处理。先在病变中央作1-2cm小切口,由此伸入小弯止血钳向四周探查,并在边缘做许多小切口,长各约1-2cm,各切口之间相距2-3cm,外围切口应超越病变与健康皮肤0.5-1cm,这样才能达到引流目的。切口内放入凡士林纱条填塞,以后每日换药1-2次,改用生理盐水纱条或者紫草油沙条填塞,不宜填塞太紧,做到既可引流又可促进组织生长。对于分泌物较多,可先用盐水冲洗后再放入纱条,如病情仍有扩大趋势,应立即再做补充切口引流。对于坏死组织要早期清除,待病情稳定后,对于皮肤因波及面大而大范围损伤者宜采用点状植皮术,可促使创面早期愈合。

  术后支持疗法不可忽视。新生儿本身免疫功能不全,所以皮下坏疽一般表现为弱应性反应甚至无能性反应。严重感染甚至可以引起免疫功能衰竭。所以术后尽量让患儿进乳,并注意补充水、电解质、热量及维生素。可多次使用白蛋白、新鲜血浆、复方氨基酸等营养治疗,以增强营养及机体抵抗力,促进抗病能力及创面愈合。

  停用抗生素的指征为:①体温正常3-5 d;②病变范围明显缩小;③伤口见新鲜肉芽组织生长,分泌物少;④无全身感染病灶,如肺脓疡、骨髓炎等。应防止长时间使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及二重感染。

  【参考文献】

  [1] 韩湘珍.新生儿皮下坏疽的临床分型及治疗[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86,7:97-98.

  [2] 黄英.冬季警惕新生儿皮下坏疽[J].中国健康月刊,1987,8:65-67.

  [3] 谭卫强,檀德馨.新生儿皮下坏疽原因及分析对策[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1997,3:431-433.

  [4] 张金哲,潘少州,黄澄如.实用小儿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78-380.

  [5] 赵培侠,杨水葱.头孢哌酮治疗新生儿皮下坏疽24例[J].新生儿科杂志,1991,6:5-219.

  [6] 张舰,孙平.新生儿皮下坏疽的细菌学调查及药敏实验回顾[J].邯郸医学学报,1992,12:2-118.

  [7] 孙树林,罗爱芳.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皮下坏疽的临床疗效评价[J].黑龙江医药,2005,6:18-460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