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皮肤病与性病学》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甲皱微循环与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的关系

发表时间:2012-04-09  浏览次数:744次

  作者:阿依古力?玉素甫, 罗德梅, 杨克健, 惠艳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 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关键词】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是诊断原发性系统性血管炎的标志抗体[1]。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血管损害的机理至今未明,许多研究表明ANCA与SLE血管炎病变有明显相关性[2]。本研究应用微循环显微仪测定SLE患者的甲皱微循环,并同时测定ANCA,以探讨ANCA对SLE患者甲皱微循环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讨ANCA对SLE血管炎病变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收集我院2002年9月~2004年9月收治的42例SLE患者(系统性红斑狼疮组),男性3例,女性39例,年龄18~46岁,平均年龄(31±8)岁。另选取同期健康对照组共40例,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22~58岁,平均年龄(32±7)岁,无肾脏病、心脑血管疾病及血液病史。根据198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标准进行诊断,且有肾损害及皮肤血管炎紫癜、红斑、多形红斑等临床表现。

  1.2方法

  1.2.1微循环观察采用徐州医学光学仪器厂生产的WX6型微循环检测仪,采用文献[3]方法对甲皱微循环进行观察。在23~25℃室温下,两组受试者均取左手无名指,坐位测试,观察血管袢形态、流态、袢周形态共16项,参照文献[3]进行加权积分,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

  1.2.2ANCA测定酶免疫测定药盒由欧蒙(德国)医学实验诊断有限公司提供,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LAN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健康正常对照组中40例均为阴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组42例中有27例为阳性(64.29%)。系统性红斑狼疮组与对照组的管袢形态、流态、袢周状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系统性红斑狼疮ANCA阳性者与ANCA阴性者之间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两组甲皱微循环加权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NCA阳性者积分值最高,见表3。ANCA阳性组管袢畸形增多,血流速度减慢,有明显红细胞聚集现象,另外还有较为明显的袢周渗出和出血现象。

  表1两组管袢形态、流态、袢周状态比较(略)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表2两组流态、袢周状态参数比较(略)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05; 与ANCA(-)比较,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表3两组甲皱微循环加权积分比较(略)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与ANCA(-)者比较,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讨论

  孟庆功等[2]研究发现,ANCA与SLE的多系统受累,特别是狼疮性肾炎、血管炎病变及病情复发有明显的相关性。戴慧光等[4]实验结果显示,具有紫癜、瘀斑、多形红斑、指尖溃疡等皮肤血管炎的SLE患者ANCA阳性率较无皮肤血管炎表现的SLE患者显著增高;此外,对部分SLE患者的血管炎皮损进行免疫病理检查,发现2例ANCA阳性患者的真皮浅层血管的管壁内有IgG、IgM及C3沉积,ANCA阴性的患者血管炎皮损经活检均未见血管壁有免疫复合物沉积,这提示ANCA在SLE皮肤血管炎的炎症损伤中起一定作用,也反映了ANCA可能是导致SLE血管损害的致病因素。本实验结果提示,ANCA阳性组管袢畸形增多,血流速度减慢,有明显红细胞聚集现象,另外还有较为明显的袢周渗出和出血现象,管袢形态、流态、袢周状态积分与ANCA阴性组均有明显差异。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尚不清楚,可能是循环中ANCA通过一些粘附分子粘附在血管内皮细胞或其它组织表面,形成保护层,此保护层消耗蛋白酶抑制物,活化中性粒细胞,从而加重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组织损伤[5]。此外国外也有学者证实,ANCA激活中性粒细胞产生相应粘附分子、细胞因子,并使其脱颗粒,释放氧自由基,损伤血管内皮,且其诱导的血管炎动物模型也已建立[6,7]。ANCA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从而可能出现微血管周围渗出、出血现象,影响微循环。

  本研究从微循环角度进一步证明,ANCA对微循环有显著影响,ANCA以及微循环检查可以作为判断SLE活动状态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Cristea A, Badea T, Bodizs G, et al. 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utoantibodies (ANCA)markers in diagnosis and monitoring systemic vascalitides[J]. Rom J Inter Med, 1995,33:3746.

  [2]盂庆功,袁国华.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的检测[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9,23:259300.

  [3]田牛,李向红. 临床微循环检查手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 1116.

  [4]戴慧光,李慧珠,沈丹蓓, 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和抗心磷脂抗体的检测[J]. Chin J Dermatol,1998,31 :1819.

  [5]陈燕,向晓臻.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与血管炎[J]. 中华内科杂志,1994,33:707708.

  [6]Cid MC. New deveLopment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systemic vasculitis[J]. Currpin pheumatol, 1996,8(1) :111.

  [7]Michael C, Sneller MD, Anthonys, et al, pathogenesis of vasculitis syndromes[J]. Adv Rheumatol, 1997,81(1):221242.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