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皮肤病与性病学》

90 Sr治疗婴幼儿血管瘤806例总结

发表时间:2011-03-10  浏览次数:535次

  作者:王钧   作者单位:232000安徽省淮南第二矿工医院核医学科

  【关键词】 血管瘤

  总结我科10年来治疗的各种血管瘤病人,有记录的婴幼儿806例作为观察对象。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414例,女392例,近乎1比1。年龄6个月以内237例,占29.4%;6个月~2岁263例,占32.6%;2~8岁有306例,占38.0%。年龄最小者出生仅10d。

  1.2 患病部位 面部76例(9.4%),舌部2例(0.2%),头部62例(7.7%),颈肩部164例(20.3%),胸背部136例(16.9%),腰腹部231例(28.7%),四肢103例(12.8%),臀部9例(1.1%),外阴部23例(2.9%)。

  1.3 病变范围 病变范围在1cm 2 以下的有417例,占51.7%;1~3cm 2 的有304例,占37.7%;大于3cm 2 的有85例,占10.6%。其中最大者占幼儿整个左臀部,近150cm 2 。

  1.4 瘤体类型 参照文献 [1] ,按形态分为草莓状毛细血管瘤,患者达487例(60.4%),葡萄酒色痣有168例(20.8%),海绵状血管瘤74例(9.2%),混合型血管瘤77例(9.6%)。

  2 治疗方法

  原则上选择小面积瘤体试验法,观察个体对射线的敏感性。小剂量多次治疗法,照顾个体差异、皮肤部位及生长情况,降低副作用。专人操作,婴儿在安静状态下治疗,以保证体位不变。准确计时,随时记录,一人一卡。在治疗时,将事先准备好的车内胎(此橡皮易得,比玻璃纸方便、实用)保护好瘤体边的正常皮肤,暴露出全部病变位置,病变四周均应暴露皮肤0.5mm左右,但不要超过1cm,使肉眼难以发现的病变也在辐射范围内。将敷贴器活性面贴着皮损处敷贴时开始计时。每次治疗不超过5min,即10cGy;每周不超过3次,每个疗程剂量不超过1000cGy。1个疗程无效后,即放弃。每个疗程间隔不低于2个月。

  3 疗效结果

  3.1 疗效判断 治愈:瘤体完全消失,肤色基本正常,局部可有少许痕迹。显效:瘤体基本消失,肤色恢复正常,局部尚有少许痕迹;有效:瘤体消失不明显,但颜色变浅,不再扩大;无效:与治疗前血管瘤外观差不多,且有扩张发展趋势,颜色也无明显改变。具体治疗结果,见表1。

  3.2 不良反应 放射性皮肤损伤是皮肤吸收了核辐射造成的直接烧伤,本质上同烧伤、烫伤一样。一般分为3度,即Ⅰ度、Ⅱ度、Ⅲ度。由于小剂量多次治疗,故而仅出现2例患者Ⅰ°损伤,在治疗后皮肤发红、充血,一般不需特殊处理,治疗结束后可自愈,而且不留痕迹。

  表1 90 Sr治疗婴幼儿血管瘤806例结果 (略)

  4 讨论

  毛细血管瘤是先天性血管瘤,是婴幼儿的常见良性肿瘤类疾病。在各种治疗方法中,如局部注射硬化剂、冷冻、激素、激光以及β射线敷贴治疗,以敷贴治疗最为简便、干净、几乎无痛苦而为病人接受。 90 Sr- 90 Y敷贴器放射线照出的β射线能量较高,在组织中最大穿透距离为11mm,随着深度增加能量也迅速减小,深部组织受损伤极少,非常适合浅表性疾病的应用治疗。β射线照射机体病变组织后,使其 失去原来的生物学规律,从而出现治疗效果。从本组资料看,β射线治疗毛细血管瘤有极高的治愈率,达98.8%,比液氮冷冻治愈率(85.4%)要高 [2] 。葡萄酒色痣也叫鲜红斑痣,是血管瘤中较顽固的一种,此瘤敷贴治疗效果并不好,建议可结合激光治疗,效果会更为明显 [3] 。由于海绵状血管瘤一般部位较深,β射线照射有一定难度,故而也可结合其他疗法。总而言之,β射线治疗血管瘤的有效率较高,在对皮肤血管病治疗时可作为首选,若瘤体太深而对β射线不敏感时,可考虑结合其他疗法。

  参考文献

  1 卢佩章,秦明秀.放射核素治疗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8:221.

  2 周炎,任伟,柯海龙.液氮治疗小儿血管瘤1454例分析.中国基层医药,2003,10(2):135.

  3 孟德华,刘希华,等.二氧化碳激光治疗幼儿鲜红斑痣216例.中国基层医药,2003,10(1):35.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