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0例在校生皮肤浅部真菌感染情况调查
发表时间:2010-11-08 浏览次数:474次
作者:金志雄, 王 娅, 王金勇, 王淑兰 作者单位:郧阳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湖北 十堰442000
【关键词】 真菌
真菌(fungus)属于独立于动植物界以外的真菌界,其最基本的结构为菌丝和孢子,是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大多对人无害,有的甚至有益。近年来真菌感染有明显上升。学生属于特殊群体,多是集体生活加之正处于发育阶段,人员的家庭背景、营养状况、卫生习惯、文体活动等差异使其成为真菌尤其是浅部真菌感染的一个特殊的人群。为增强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的学习兴趣,了解医学生感染浅部真菌的情况,对我院正在做真菌实验的学生进行了相关调查,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随机抽取具有一定医学基础知识的二年级学生共860人:男531人,女329人。调查对象分两组:A组为走读生87人,B组为住校生773人,年龄均在17~20岁。每人取头、手、足浅组织标本共2 580份,采取自愿的原则采集躯干部位的标本116份。
1.2 直接涂片镜检取标本滴加10%KOH,不染色直接压片镜检,寻找孢子及菌丝。诊断标准依据文献[1,2]进行。
1.3 培养显微镜镜检见孢子及菌丝(或可疑)、镜检阴性而又有明显病损部位的标本均接种沙氏(Sabouraud)培养基, 28 ℃温箱培养2周,根据镜下真菌的结构和菌落形态进行真菌学鉴定。镜检见孢子和菌丝而培养阴性者,若临床症状及抗真菌治疗效果明显,也统计在阳性之内。
2 结果
2.1 身体各部位浅部组织感染真菌情况身体各部位浅部组织感染真菌情况见表1。表1 各部位标本真菌阳性率 以自愿的原则,取有明显异常的躯干部位标本116份,结果共有88人身体均有3个部位(包括躯干)真菌阳性,复合感染部位见于头、足和会阴三角区,男性53人(其中爱穿牛仔裤及运动鞋者46人),女性35人(常穿紧身内衣、牛仔裤及运动鞋者32人),感染真菌两种以上者34人(女性21人,男性13人)。B组手、头部感染率与A组相应值差别不明显,但其足部浅部真菌感染率明显高于A组。抽检学生总感染率29.76%,其中足部浅部真菌感染率28.95%为最高。由于躯干部位取标本不方便未要求全部取,仅对自诉有明显症状者进行了标本的采集,感染率未计算。
2.2 浅部组织感染真菌菌株构成浅部组织感染真菌菌株构成见表2。表2 病原菌株培养情况从标本中分离出的病原菌主要为红色毛癣菌,其次为石膏样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等。检测结果与文献[3]报道类似。调查中由于A组样本较少,未进行两组之间菌株构成的比较。
2.3 卫生状况
对阳性住校患者所在宿舍进行回顾性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宿舍空气湿度大,地面长期潮湿,通风不好,卫生差,许多学生存在互穿衣服鞋袜的现象。对室内环境和个人卫生习惯等方面分优、一般、差三个等级进行综合评定,足部浅部组织真菌感染者所占比例分别为5.5%、25%、89.7%。评定结果显示,室内卫生差尤其是地面潮湿、穿牛仔衣、运动鞋以及混穿鞋袜是引起足部浅部组织真菌高感染率的主要原因。此项调查未对学生营养状况及非住校学生进行评定。
3讨论
真菌是自然界中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微生物种群,与人类生活及环境卫生关系密切。真菌与人类疾病和健康关系的问题在现代医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主要原因是在现代临床感染规律的变迁中,机会感染占有重要比重,而真菌在机会感染中又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浅部真菌病是皮肤真菌侵犯表皮角质层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皮肤癣菌包括3种菌属,即毛癣菌属、表皮癣菌属和小孢子菌属。3种菌属均可侵犯皮肤,引起手足癣、体癣、股癣、叠瓦癣等。本次调查中,还分离出引起头癣的紫色毛癣菌9株(见表2)。头癣发生于青少年,在临床上已很少见,发生头癣多与宠物狗、猫的接触有关。调查中检测出紫色毛癣菌的感染者均为非住校生且家里养有宠物狗,应引起重视。
学生属一个特殊的群体,以好动、集体生活、经济状况差距明显为特征。尤其是现在大学里推行学生自主选择公寓,应关注较差的居住条件、低生活水平及室内环境卫生对学生健康的影响。调查中发现,住公寓学生足部真菌感染率高于非住校学生(见表1),评价结果也显示高感染与环境及个人卫生状况相关。足部是好发的病损部位,这与青年人体育活动频繁、生理功能旺盛、生活忙乱、卫生预防不良等内因和外因相关。近年来的相关文献显示,足真菌病的患病率相当高,男女大学生足患病率分别为38.36%和22.87%,男生高于女生[4]。本调查也显示,足病位于首位且男生明显高于女生。原因:①男生多喜欢户外体育活动;②在个人卫生方面,男生较女生差,多人有混穿鞋袜的习惯;③男生宿舍地面长期潮湿、通风不好。在对所采集的躯干部位标本进行处理的结果也显示出住公寓学生感染情况的严重性,尽管标本量不全。另外,在调查中发现有部分的病例被误诊为皮炎、湿疹而滥用皮质类固醇制剂治疗,结果使皮疹更加严重。浅部真菌病一旦发生应及早就医,以免绵延扩大引起并发症,如淋巴管炎、蜂窝组织炎、癣菌疹和丹毒等。
根据以上的调查结果,我们建议:①应加强学生对浅部真菌病的重视;②在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卫生意识、正确的审美观及改善室内环境状况。
【参考文献】
[1] 白兆震,何晓南.浅部真菌病的诊断和治疗[J].辽宁医学杂志,1998,12(4):169~171.
[2] 周正任,李 凡.医学微生物学[M].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3-54.
[3] 张玉清,赖 维,陆 春,等.1 823例门诊浅部真菌病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结果分析[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1999,6(4):11.
[4] 季淑玲,黄西松.某高校医院门诊就诊大学生足病患病情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2,23(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