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皮肤病与性病学》

带状疱疹162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11-12  浏览次数:532次

  作者:樊仲强,韦凤秋 作者单位:广西宜州市妇幼保健院皮肤科,广西宜州546300

  【关键词】 疱疹 带状 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

  自2002年5月~2007年 12月,我院共收治皮肤病患者390例,其中带状疱疹患者162例。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带状疱疹的发病特点、治疗与预后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62例患者中,男98例,女64例,年龄10~82岁;其中<19 岁 4 例(2.47%),20岁~23例(14.19%),40岁~71例(43.83%),60岁~62例 (38.27%),>80岁2例(1.23%)。首次发病者142例,两次发病18例(其中在原发病部位发生者3例),3次发病者2例(均发生在同一部位)。

  1.2 发病季节 162例患者春季发病率最高。春季(3~5月)发病108例,夏季(6~8月)14例,秋季(9~11月)25例, 冬季(12~2月)15例。

  1.3 发病诱因 98例主诉发病前有过劳、精神紧张或精神创伤,12例在肿瘤或血液病放、化疗期间,5例患者发病前应用过免疫抑制剂或接受过肾透析及手术等,47例无明确诱因。中老年带状疱疹患者常并发1种或数种系统性疾病,常见的有糖尿病、肿瘤、肝肾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心血管疾病等。对64例60岁以上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后发现,其中伴有1种以上系统性疾病的有46例,占71.88%。

  1.4 皮损分布 躯干部58例, 三叉神经部位32例( 其中眼支18例),上肢34例,下肢 31例,骶尾部5例,皮损泛发2例。

  1.5 首发症状 疼痛先于皮损出现78例,疼痛与皮损同时发生47例,皮损先于疼痛出现37例。发疹全过程中不痛或仅有瘙痒者5例, 其中2例在60岁以上,无任何自觉症状。这2例患者中,1例皮损发生在脑血管病后偏瘫侧,另1例无明显并发疾病。

  1.6 实验室检查 抽取80例发病早期患者的血常规检查结果发现,其中62例伴有不同程度的白细胞降低和(或) 淋巴细胞比例升高。抽取28例早期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发现,其中21例CD4下降,CD4/CD8值下降。

  1.7 系统症状及并发症 67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37.3~39℃。三叉神经受累者并发症较多,1例三叉神经眼支发病者出现角膜溃疡致患侧失明,1例皮损侧继发青光眼。3例为Ramsay-Hunt综合征,治疗1个月后面瘫未完全恢复。1例在右胸部原疱疹愈合部位出现来源于肺部的皮肤转移癌。

  1.8 首诊科室 38例患者在皮肤科就诊前分别就诊于神经科、内科、外科、眼科等科室。在皮肤科就诊前做过的相关检查有心电图、脑电图、X线片、B超、CT等。

  1.9 治疗方法 治疗分别采用以下6种方法:①阿昔洛韦0.2g口服,每天5次;②泛昔洛韦0.25g口服,每天3次;③万乃洛韦0.3g口服,每天3次;④阿昔洛韦静脉滴注50mg,每天2次/d,3~5天后改服阿昔洛韦;⑤阿昔洛韦静脉滴注250mg,每天2次,3~5天后改服泛昔洛韦;⑥其他:应用利巴韦林(病毒唑)、吗啉双胍(病毒灵)、干扰素、中草药等。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诊断标准:带状疱疹皮损消退后,其受累皮肤出现疼痛或持续疼痛达3个月以上[1]。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共14例,占8.64%,年龄52~80岁。162例带状疱疹患者分别给予上述6种方法治疗,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比例分别为:①81例中有6例(7.41%); ②32例无一例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③10例中有3例(3.00%);④13例中有1例(7.69%);⑤2例患者无一例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⑥24例中有4例(16.67%)。同时给予维生素B1、维生素B12、中药及物理治疗。其中12例中老年重症患者,在病程早期联合应用泼尼松20~40mg,每天分3次口服,共服用3~5天,结果均未出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2 讨论

  带状疱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其发病率近年有上升趋势,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一定影响。本组资料显示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且中青年患者比例有所增加,可能与精神压力增加有关。发病年龄越小,病情越轻,病程越短。本组资料还显示,春夏季发病人数最多,秋冬次之,与文献[1]报道一致。在诱发因素中,凡引起机体抵抗力下降的各种因素均可诱发带状疱疹,如患上呼吸道感染、肿瘤患者的放化疗、应用免疫抑制剂等。另外,一半以上的患者有疲劳、紧张、精神创伤等诱因。在实验室检查中,大部分患者白细胞计数偏低和(或)淋巴细胞计数升高。抽检的多数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中CD4水平下降,CD4/CD8比值降低,提示带状疱疹的发病可能是由于人体细胞免疫水平的一过性降低或者失衡,致使潜伏在脊神经节中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增殖活跃,沿着神经纤维累及所支配的相应皮肤产生水疱,引起带状疱疹[2]。

  带状疱疹患者中肋间神经分布区域最易发病,其次为颈段及三叉神经分布区,三叉神经中又以眼支受累者最多,患者眼部症状的恢复时间明显长于其他部位皮损的恢复,经常可以持续数周乃至数月。少数患者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如虹膜睫状体炎、青光眼、角膜瘢痕导致视力下降或失明。

  引起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确切因素虽无定论,但各家一致认为发生率与年龄密切相关。许卫平等[3]认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与患者急性发病期初诊时间无明显相关性,但本组资料显示,多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在病程初期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郑捷等[4]提出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外周血中检测到病毒DNA, 而无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患者则为阴性,认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能与急性期病毒清除不彻底有关。Fabian等[5]提出带状疱疹的神经损害为炎性脱髓鞘改变,此过程是可逆的,但老年人组织退化,神经纤维修复能力降低,修复时间延长,可能成为老年人易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组织病理学基础。在带状疱疹的治疗中, 阿昔洛韦类抗病毒药通过干扰病毒DNA聚合酶的活性, 有效地抑制疱疹病毒DNA的合成和复制,不失为目前治疗带状疱疹的首选用药。泛昔洛韦生物利用率高,服用次数少,患者顺应性好, 疗效强于阿昔洛韦。对疼痛剧烈,皮损严重的患者,短期联合应用中等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有助于减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6]。对已发生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韦又铭,许志学.带状疱疹633例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2001,23(5):1277-1278.

  [2] 杨国亮,王侠生.现代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294-297.

  [3] 许卫平,龚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相关因素临床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3,17(4):245-246.

  [4] 郑捷,仓尧卿,李卫平,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抗体与带状疱疹患者疼痛的关系[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5,28(1):22-24.

  [5] Fabian VA, Wood B, Crowley P, et al. Herpes zoster brachial plexus neuritis [J]. Clin Neuropathol,1997,16(2):61-64 .

  [6] 童燕芳,倪荣中.阿昔洛韦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影响[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5,34(5):327-328.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