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皮肤病与性病学》

转移因子口服液治疗湿疹的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0-09-14  浏览次数:492次

  作者:赵洪波, 鲁 英*, 王 雪, 孟祖东 作者单位:(郧阳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皮肤科,湖北 十堰 442000)

  【关键词】 转移因子;湿疹

  转移因子口服液为小分子多肽和核苷酸,可特异或非特异性地调节机体免疫状态,对机体免疫功能呈双向调节作用,使机体的免疫紊乱获得纠正,可降低体液免疫IgE水平、促进INFγ释放,从而增强Th1细胞功能、抑制Th2细胞活性。它临床用于治疗慢性变态反应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许多研究表明Thl/Th2分化失衡及相关细胞因子分泌异常,在湿疹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1]。我们进行了相关研究,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及分组

  所有患者均于2006年1月-2009年2月在我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典型亚急性湿疹病例,诊断符合《临床皮肤病学》诊断标准。按照随机的原则将64例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男16例,女16例,年龄39.15±16.16岁,病程平均5.41±3.25年;对照组男14例,女18例,年龄35.20±14.66岁,病程平均5.35±3.08年。两组在人口学资料、体格检查、病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两组具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⑴已确诊的亚急性湿疹患者;⑵年龄在18~70岁;⑶1月内未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及免疫抑制剂;⑷30 d内未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及非甾体类抗炎药;⑸无器质性心脏病及其它严重内脏疾病;⑹愿意参加试验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⑴年龄小于18岁或者大于70岁;⑵肝功能ALT/AST为正常上限1.5倍以上,肾功能Scr大于正常值上限;⑶合并有心脑血管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⑷皮损局部有明确感染者;⑸正使用糖皮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及免疫抑制剂者;⑹三个月内参加过其他药物试验;⑺孕妇及哺乳期妇女;⑻精神病或者老年痴呆患者;⑼研究者认为有不宜入选的其它原因。

  1.4 临床评分标准

  ⑴瘙痒:3分:瘙痒影响工作或不能耐受;2分:瘙痒引起烦躁,但不影响工作,可以耐受;1分:瘙痒很轻,不引起烦躁;0分:无瘙痒。⑵靶皮损性质(最严重的皮损):4 分:水疱、糜烂、结痂;3分:丘疱疹;2分:丘疹;1分:斑疹;0分:无皮损。⑶靶皮损面积:5分:无减小或扩大;4分:减少1%~24%;3分:减少24%~49%;2分:减少50%~74%;1分:减少75%~99%;0分:完全消失[2]。

  1.5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皮疹完全消失,痒感消失;显效:皮疹消退60%以上,痒感明显减轻;有效:皮疹消退20%~60%,痒感减轻;无效:皮疹消退不足20%或加重,痒感同前或加重。

  1.6 湿疹患者ELISA检测

  外周血中IL4、IFNγ检测操作按照ELISA试剂盒说明书执行(武汉华美,批号分别为:CSBE04633h,CSBE04577h )。所有样本置-20 ℃冻存后备用。

  1.7 治疗组

  治疗组口服咪唑斯汀片(皿治林,西安杨森:J20080070)10 mg,每晚1次,同时口服转移因子口服液(长春精优药业)10 mL/次,2次/d;对照组给予咪唑斯汀10 mg,每晚1次,同时口服安慰剂10 mL/次,2次/d。治疗时间均为四周。

  1.8 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进行统计。统计方法采用双侧t检验,P<0.05为差异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有效性比较,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湿疹疗效比较(n=32,%)

  组别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对照组4(12.5)11(34.4)14(43.8)3(9.4)治疗组11(34.4)16(50.0)5(15.6)0(0)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IL4、IFNγ含量的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IL4、IFNγ含量均无差异性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均为外周血IFNγ水平显著降低,IL4水平显著升高,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IL4、

  IFNγ含量的比较(n=32,x±s)

  组别IL4(ng/mL)治疗前治疗后IFNγ(ng/mL)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24.64±8.56 31.34±5.9855.75±13.6639.56±18.34治疗组25.95±8.32 46.23±9.34▲52.61±12.3512.35±5.6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湿疹是皮肤科常见病,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清,目前认为由变态反应介导,主要为Ⅳ型变态反应,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参与。咪唑斯汀具有独特的抗组胺和抗过敏反应炎症介质的双重作用,它是临床上治疗湿疹的常用药,因此选择咪唑斯汀为治疗湿疹的基础用药。而转移因子口服液作为细胞免疫调节剂,可降低体液免疫IgE水平,促进INFγ 释放,从而增强Th1细胞功能、抑制Th2细胞活性;同时转移因子口服液还能引起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水平上升,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1,3]。

  研究表明,Thl/Th2的动态平衡在湿疹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4]。Th亚群功能失衡引起的细胞因子分泌紊乱在湿疹炎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也引起人们的关注。Thl细胞分泌的IFNγ被称为Thl型细胞因子;Th2细胞分泌IL4、被称为Th2型细胞因子。Thl型细胞因子介导细胞免疫、细胞毒性T细胞(CTL)生长和活化、巨噬细胞活化、介导迟发型过敏反应。其功能亢进将导致炎症慢性迁延及接触过敏的免疫病理损伤。由此认为湿疹病理生理变化是功能缺陷的T细胞亚群活化[4]。在免疫反应中,IFNγ主要激活Thl细胞而抑制Th2细胞,IL4激活Th2细胞而抑制Thl细胞。本研究采用ELISA技术测定湿疹患者外周血IL4及IFNγ的水平,分别代表Thl细胞因子和Th2细胞因子,反映Th亚群的分布情况,从而反映机体的免疫活性状态。本研究中,两组有效性比较,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IL4、IFNγ含量的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IL4、IFNγ含量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均为外周血IFNγ水平显著降低,IL4水平显著升高,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提示湿疹患者Thl细胞亚群功能亢进。转移因子口服液可能通过调节Thl/Th2的水平达到治疗湿疹的目的。

  咪唑斯汀作为第二代抗过敏药,具有镇静和精神运动性副作用,嗜睡、乏力、头痛、口干;个别病例出现低血压、紧张、抑郁、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和肝脏转氨酶升高。转移因子是由Lawrence在1949年通过裂解人白细胞制得,是从淋巴细胞中提取的一类低分子肽与核苷酸复合物,具有传递免疫信息、激发免疫细胞活性、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等作用,被誉为T细胞活性的触发剂,细胞免疫的增强剂、细胞免疫调节剂及干扰素产生启动剂。转移因子分子量小、无毒、无抗原性、不引起过敏反应,不产生对抗抗体且可超越种系界限应用等优点。作为具有特异和非特异性免疫活性的细胞调节因子,免疫增强剂已显示出其广阔的应用前号,也吸引着科学工作者从事转移因子实验及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杜 宇,廖勇梅,黎昌强,等.祛风止痒口服液治疗湿疹的疗效及机制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23(7):437-439.

  [2]赵 辨.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法[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1):3-4.

  [3]尹晓慧.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5,21(12):1 005.

  [4]Simpson CR,Anderson WJ,Helms PJ,et al.Coincidence of immunemediated diseases driven by Th1 and Th2 subsets suggests a common aetiology.A populationbased study using computerized general practice data[J].Clin Exp Allergy,2002,32(1):37-42.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