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15120名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梅毒感染情况分析
发表时间:2009-06-30 浏览次数:738次
作者:曹守勤,高建炜,田涛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细菌科,银川750004
【摘要】 为了解银川市公共场所部分从业人员梅毒感染情况,对银川市2005年12月~2006年12月进行预防性健康检查15120人梅毒感染情况进行分析。血清初筛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apid plasma reagin civde card test,RPR),确证用梅毒密螺旋体血凝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hemagglutination assay,TPHA)。结果,确认梅毒感染24例,阳性率为1.59‰。娱乐场所、洗浴及美容美发和其他行业从业人员梅毒阳性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5,P<0.005);各年龄组及性别之间梅毒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187,P>0.50;χ2=0.337,P>0.05)。提示娱乐场所从业人员梅毒感染阳性率最高,是梅毒防治的重点群体。
【关键词】 梅毒 感染状况 公共场所从业人员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一种可侵犯全身各器官的性传播性疾病,病程长,临床症状复杂,其传播途径为性接触、母胎、输血、注射等,近年来,随着对外开放和旅游业的发展,流动人口的日益增加,梅毒病人人数有逐年增高的趋势[1]。公共场所是公众从事社会生活的各种场所,是提供公众进行工作、学习、经济、文化、社交、娱乐、体育、参观、医疗、卫生、休息、旅游和满足部分生活需求所使用的一切公用建筑物、场所及其设施。因此,为了了解我市服务行业部分从业人员梅毒感染的情况,为政府部门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对 2005年12月~2006年12月期间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包括初上岗和在岗人员)进行梅毒血清学(RPR、TPHA)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从2005年12月1日至 2006年12月1日在我中心进行预防性健康检查的娱乐场所、洗浴、美容美发和其它(酒店、宾馆、百货商场以及药厂、药店等)行业的从业人员。
1.2试验试剂RPR试剂采用上海荣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经卫生部检验合格,在有效期内使用;TPHA试剂采用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全自动酶标仪(芬兰生产)。
1.3方法采集3mL静脉血,离心血清,作RPR筛查。筛查阳性者作TPHA试验;结果判定:RPR和TPHA均阳性,则判为阳性。
1.4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和秩和检验进行梅毒感染率统计分析处理。
2结果 2005年12月~2006年12月进行预防性健康检查共计15120人,阳性24人,阳性率为1.59‰。
2.1行业分布不同行业中,娱乐场所从业人员梅毒感染阳性率最高(9.89‰),其次是洗浴、美容美发行业(2.05‰)。各行业间梅毒感染阳性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5,P<0.005),见表1。
表1银川市15120名不同行业从业人员梅毒感染情况(略)
2.2年龄分布年龄最大53岁,最小20岁。25~34岁、35~44岁组阳性率最高,分别为1.97‰、2.16‰,经统计学处理,各年龄组间梅毒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187,P>0.50),见表2。
表2不同年龄组梅毒感染分布(略)
2.3性别分布女性感染率为1.72‰(17/9857),男性为1.33‰(7/5263),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337,P>0.05)。
3讨论 我国性病流行现状调查表明,梅毒占各性病病种构成比的第4位,近年来逐渐成上升趋势,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梅毒感染率为1.58‰[2]。本资料结果显示,银川市公共场所部分从业人员梅毒感染率为1.59‰,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不同行业中娱乐场所阳性率居第一位,其次是洗浴、美容美发行业。近年来,卖淫、嫖娼、吸毒、婚外恋等现象日益增加,使传染源很难控制,而安全套使用率不高,不安全性行为将构成梅毒向暗娼或嫖客到家庭成员的传播链,服务行业这一特殊人群感染机会就多,因此,需要加强对公共场所的监督管理,规范服务范围和质量。
在所调查的对象中,女性病例明显高于男性,并且高度集中在25~44岁年龄段间,与国内外报道基本一致,说明青壮年的梅毒发病率高,与其它性病的发病年龄特点相同[3]。应加强对这一人群的防治知识宣传教育,使之自觉采取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梅毒的传播,这对于控制这一传染病的蔓延将起到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今后我市预防梅毒工作应放在服务行业,特别是娱乐、洗浴、美容美发等行业。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的性行为保护措施,推广使用安全套,是目前控制性病(包括梅毒)和预防艾滋病的关键[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道德观念,使人认识到梅毒等性传播疾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的危害,并掌握预防办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强制性对服务行业进行定期体检,以早期发现病人,早期治疗,最大限度地控制梅毒疾病的流行和蔓延。
【参考文献】 [1]贾桂芳,季阳,霍德敏.梅毒实验方法的改进[J].成都医药,1994,20(1):42-44.
[2]朱林英,陈晓玲.上海市南汇区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梅毒感染调查[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5,17(6):272.
[3]刘峰林.308例梅毒患者回顾性分析[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3,10(1):47.
[4]康来仪.避孕套对阻断HIV/AIDS传播作用的宣传与推广工作[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1996,2(6):282-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