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100例的辨证论治
发表时间:2009-05-26 浏览次数:894次
作者:吴胜利 【关键词】 疱疹,带状;辨证论治
【摘要】 目的 研究中医药辨证治疗带状疱疹的临证疗效。方法 带状疱疹临床主要分为:(1)肝经湿热证,治宜清肝火、利湿热;(2)脾胃湿热证,治宜健脾利湿清热;(3)气滞血瘀证,治宜理气活血止痛。结果 中医药辨证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治愈率为83.0%,与对照组(41.0%)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35.67,P<0.001)。结论 中医药辨证治疗带状疱疹疗效佳,副作用少,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应用。
【关键词】 疱疹,带状;辨证论治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累及神经及皮肤的皮肤病,相当于中医文献中“缠腰火丹”、“缠腰龙”,俗称“蛇串疮”。我院应用中医药辨证论治治疗带状疱疹,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将所治100例患者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100例,男70例,女30例;对照组100例,男65例,女35例。年龄23~86岁,平均38.28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39个月;皮损位于头面部46例(治疗组25例、对照组21例),上肢7例(治疗组3例、对照组4例),腰背胸腹146例(治疗组72例、对照组74例),下肢1例(为对照组)。肝经湿热证105例(治疗组51例、对照组54例),脾胃湿热证14例(治疗组6例、对照组8例),气滞血瘀证81例(治疗组43例、对照组38例)。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采用中医药辨证论治。
1.2.1.1 肝经湿热证 多见于头面、胸胁部,疱疹红,灼热刺痛,并伴有口苦、纳呆、便干溲赤,苔薄黄,舌质红,脉滑数。治宜清肝火、利湿热,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用:龙胆草20g,板蓝根30g,柴胡20g,生地黄30g,生山栀20g,黄芩20g,泽泻15g,车前子12g(包煎),当归9g,延胡索12g,川楝子9g,枳实9g,生甘草3g。加减法:发于颜面部者,加野菊花15g,牛蒡子9g;发于眼部者,加谷精草15g,草决明12g;发于颈背部者,加葛根15g;发于上肢者,加片姜黄15g;发于腰以下者,加川牛膝9g;有血疱者,加生侧柏叶15g、紫草15g;疼痛甚者,加制乳香9g,制没药9g。外治:雄黄酊(雄黄粉50g,加75%酒精100ml)摇匀搽患处,每日4~5次。
1.2.1.2 脾胃湿热证 多见于腹部、臀部、下肢,水疱易破裂,糜烂、流滋多,伴有食欲不振,苔黄腻,脉滑数。治宜健脾利湿清热,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药用:苍术9g,川黄柏9g,蒲公英15g,粉萆15g,土茯苓30g,金银花12g,败酱草12g,半支莲12g,生薏苡仁30g,延胡索12g,川楝子9g,枳实9g,生甘草3g。加减法:腹满胀重者,加木香9g,枳实9g;湿郁不化、口渴不欲饮者,加藿香9g,佩兰9g。外治:三黄洗剂(大黄、黄柏、黄芩、苦参片各等份,共研细末,取10~15g,加入蒸馏水100ml,医用碳酸1ml,临用时摇匀)外搽患处,每日4~5次;或黄连油(黄连素粉2g,麻油100ml,调匀)外搽患处,每日4~5次;糜烂结痂者,用青黛散麻油调搽。
1.2.1.3 气滞血瘀证 多见于老年患者,疼痛剧烈,皮疹消退后仍疼痛不已,伴头晕、乏力,苔薄,舌紫,脉弦。治宜理气活血止痛,方用逍遥散加减。药用:生地黄30g,当归9g,柴胡9g,郁金9g,紫丹参30g,延胡索12g,川楝子9g,枳实9g,莶草9g,徐长卿15g,生甘草3g。加减法:年老体弱气虚者,加生黄芪30g,党参15g,白术9g;血虚者,加红藤30g,鸡血藤30g;气阴两虚者,加生黄芪30g,党参15g,白术9g,玄参9g,麦冬9g,炙黄精30g;脾虚者,加白术12g,茯苓15g;气滞血瘀作痛属寒者,加肉桂9g,淫羊藿15g,干姜9g。
1.2.2 对照组 口服消炎痛25mg,维生素B120mg,每日3次。外治以无环鸟苷霜外搽,每日3~4次。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痊愈:疼痛消失,皮损干涸结痂;有效:疼痛减轻,皮损大部分干涸结痂;无效:疼痛无明显减轻。
2.2 结果 肝经湿热证:治疗组痊愈48例,有效3例,疼痛消失时间为3~5天,皮损干涸结痂时间为3~8天,痊愈时间平均为4.7天;对照组痊愈29例,有效12例,无效13例,疼痛消失时间为8~11天,皮损干涸结痂时间为8~15天,痊愈时间平均为12.6天。脾胃湿热证:治疗组痊愈4例,有效2例,疼痛消失时间为6~9天,皮损干涸结痂时间为7~11天,痊愈时间平均为8.3天;对照组痊愈4例,有效1例,无效3例,疼痛消失时间为9~13天,皮损干涸结痂时间为13~21天,痊愈时间平均为16.5天。气滞血瘀证:治疗组痊愈31例,有效8例,无效4例,疼痛消失时间为25~69天,平均为38.3天;对照组痊愈8例,有效11例,无效19例,疼痛消失时间为31~86天,平均为73.4天。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与对照组间痊愈率(分别为83.0%、41.0%)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35.67,P<0.001)。
3 讨论
3.1 临证参考 方中龙胆草泻肝胆之火,去湿热之毒为主药,以除本病之因;黄芩、生山栀清热燥湿;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生地黄味甘液多质重气清,专长清火凉血滋阴,为阴虚血亏平补之品;泽泻性寒清热利湿;车前子导湿下行兼能补肾以致渗利而不伤阴;柴胡疏肝解郁清热以解郁结之痛;当归补血和营,活血止痛;延胡索、川楝子为金铃子散之成方,川楝子功在疏肝气、泄肝火,延胡索秉辛散温通之性,长于行气活血止痛,二药相配,气行血畅,疼痛自止;枳实理气止痛;苍术、黄柏清热燥湿,粉萆渗湿泻热,三味乃治湿热之要药,使其毒邪尽快自小便出;蒲公英、金银花、土茯苓、半支莲清热解毒利湿;败酱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止痛,对血滞之疼痛有较好的效果;生薏苡仁健脾渗湿;郁金疏肝理气止痛,还能祛瘀,治胸腹胁肋诸痛,可助柴胡解郁疏肝,加强止痛之能;丹参功擅活血祛瘀、通行血脉;莶草、徐长卿祛风除湿止痛;生甘草性平味甘,能补气补脾、和胃缓急止痛、解毒调和诸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板蓝根使机体抗菌抗病毒效能明显增强;黄芩能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对健康人的淋巴母细胞转化率有促进作用,同时有较强的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生地既可拮抗外源性激素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的抑制,又能延缓肝脏对皮质激素的分解代谢,使血中皮质激素水平升高,从而起到缓解神经后根及神经节处炎症的作用,减轻疼痛和预防疱疹后神经痛,对老年患者尤为重要;柴胡所含皂甙对肾上腺皮质功能有促进作用、能促进健康人淋巴母细胞的转化而影响着细胞免疫功能,内含皂素、植物固醇等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尚能解热、抗病毒;当归及其有效成分阿魏酸钠能显著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对人的淋巴母细胞转化有促进作用,以及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循环和抗过敏介质作用、抗炎作用;甘草具有抗炎和皮质激素样作用,所含甘草酸、甘草次酸具有抗变态反应、促进免疫功能作用;延胡索所含延胡索全碱、延胡索甲素、乙素、丑素均有提高痛阈的良好镇痛作用,延胡索乙素还有镇静、安定和催眠作用,去氢延胡索甲素、乙素、原阿片碱能抑制平滑肌的活动和抗溃疡作用;黄柏、金银花、败酱草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还有抗病毒作用;蒲公英能增强巨噬细胞功能,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对淋巴母细胞转化有促进作用,从而提高机体抗感染能力,对多种细菌及皮肤真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另外可促进免疫球蛋白恢复以及保护肝脏作用;薏苡仁有解热、镇痛、镇静作用。丹参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量的作用,总丹参酮以及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B,对革兰阳性球菌特别敏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耐药菌株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郁金有较好的镇痛作用;黄芪能使血液中的白细胞及多核白细胞显著增加,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同时还能扩张血管,改善皮肤血液循环,保护肝脏,另外还有促进病毒诱生干扰素的能力,从而起到抑制病毒繁殖的作用,从而提高细胞对干扰素的敏感性,增强细胞的生命力和抵抗力,提高人血浆中cAMP含量,以加强抗体和干扰素的作用,能促进淋巴母细胞的转化而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可见黄芪对免疫功能有广泛而重要的影响,具有增强或调节作用;党参可使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量显著增加,与白术均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二药同用能促进淋巴母细胞转化率及玫瑰花结形成率,增强肾上腺皮质的功能,增强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黄精对白细胞玫瑰花结形成率、淋巴母细胞转化率等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淫羊藿能促进肾上腺皮质的功能,增强白细胞和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促进淋巴母细胞转化及玫瑰花结形成率;肉桂有兴奋肾上腺皮质的作用,增加白细胞在周围血液中的量。
3.2 经验与体会 带状疱疹历代文献有关的记述较多,近代的报道也不少,但论述大多欠深入,特别是对难点的处理。笔者通过多年临床,积累了一些经验与体会。
3.2.1 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应紧紧抓住三个原则 (1)辨证论治: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应在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或清肝胆实火、或清热利湿、或健脾除湿、或活血止痛,对症下药。(2)清热解毒抗病毒: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紫草、板蓝根、大青叶、黄连、黄柏、诃子、薏苡仁、贯众、虎杖、夏枯草、高良姜、野菊花、鱼腥草、七叶一枝花等中草药均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可抑制疱疹病毒的复制,增强其他治疗药物的效果。(3)行气活血止痛:在带状疱疹治疗全过程中始终贯穿行气活血止痛的治疗方法。
3.2.2 注意本虚标实 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以红斑、水疱、疼痛为特征,均为一派实证,但在临床过程中医者除了牢记“实则泻之”的道理外,也应注意到此病的发生大多与年老体弱有关,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如感冒、疲劳、精神创伤、恶性肿瘤、外伤大手术后、放射治疗、某些药物等)有关,故在治疗过程中要辨清气、血、阴、阳之虚实,既要祛邪,又要适当扶正,才能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
3.2.3 活血化瘀法的灵活应用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应抓住气滞血瘀这一病机,重视年老体弱之人气血不足、气阴两虚的实质,在使用活血化瘀法的同时,要重用黄芪、太子参、当归、川芎、玄参、麦冬等益气养阴、养血活血之品。同时,根据中医“经络阻隔、气滞血瘀”理论、西医之谓“病毒潜伏于神经节的神经元中”的发病机制,既用延胡索、川楝子行气活血止痛,又用全蝎、乌梢蛇、穿山甲祛风通络止痛,从而做到益气养阴、扶正固本与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并重,使活血化瘀这一治疗方法发挥更大的作用。
3.2.4 止痛中药的辨证使用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最突出表现是疼痛,在临证时止痛中药的使用既要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关于气滞血瘀、风湿痹阻的病机,又要考虑年老体弱之人气血不足、气阴两虚的本质,同时尚需结合现代药理研究,使止痛中药的辨证使用恰当合理。(1)活血化瘀以止痛:多应用延胡索、郁金、乳香、没药、石见穿、参三七等。(2)行气活血以止痛:加入理气药川楝子、枳实之类止痛效能会得到增强。(3)祛风除湿以止痛:配以莶草、松节、木瓜、徐长卿、白花蛇舌草、全蝎、穿山甲往往其镇痛效果明显增强。(4)补虚扶正以止痛:如生黄芪、党参、太子参、当归、川芎、玄参、麦冬、黄精、淫羊藿、灵芝、甘草之类,对年老体弱的患者适当加入补虚之药常能增强止痛作用。
作者单位: 202150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崇明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