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护理学》

球囊扩张辅助导管介导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和护理

发表时间:2014-09-22  浏览次数:1021次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静脉血栓中最常见的疾病,如血栓脱落随血流到达肺动脉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而危及生命,如治疗不及时可破坏瓣膜引起

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1]。及时正确的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是缓解症状、预防PE和PTS的关键。我院介入科2009年3月~2011年1月收治的37例下肢DVT患者,分别采用导管

介导溶栓和球囊扩张成形术辅助的导管介导溶栓的治疗方法,笔者分析研究了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及护理特点。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7例患者中男12例,女25例,年龄18~84岁。患者皆有不同程度的患肢肿胀、酸痛与皮肤温度降低,均经超声和静脉造影明确诊断。G1组18例接受旧疗法,即单纯的导管介导溶栓

(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tic,CDT);G2组19例接受新疗法,球囊扩张成型术辅助的CDT。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发病时间、诱因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CDT是指经患肢腘静脉穿刺,置入导管鞘,在血管造影数字减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引导下采用导管导丝技术探过髂、股、腘静脉血栓段,使导丝进入下腔静脉,

沿导丝置入带有侧孔的灌注导管,使其有效灌注段覆盖血栓段,体外段包扎固定,接微量泵,予尿激酶2.5万U/h持续注入。

球囊扩张辅助的CDT是指,如CDT之方法建立贯穿腘静脉、股静脉、髂静脉、下腔静脉的导丝,沿导丝引入球囊导管,分段对血栓进行扩张成型,然后沿导丝置入带有侧孔的灌注导管,使其有效灌注段覆

盖血栓段,体外段包扎固定,接微量泵,予尿激酶2.5万U/h持续注入。

无论G1组、G2组患者都常规放置下腔静脉滤器以预防PE的发生。在溶栓过程辅以抗凝(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活血化淤、患肢抬高等治疗。溶栓后2~3 d复查患肢静脉造影,观察血栓溶解情况。每天

测量双下肢踝上、膝下、股中部周径,观察肿胀消退情况。

1.3疗效评定标准:治疗效果分为3个等级,治愈:症状消失,无水肿,下肢对应部位周径差≤0.5 cm,超声或下肢静脉造影证实下肢深静脉通畅;有效:症状明显减轻,水肿减退,但下肢对应部位周径

差在0.5~3 cm;无效:症状无明显减轻,水肿明显,下肢对应部位周径差>3 cm。治愈率与有效率之和为显效率。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1.5软件,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数值变量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分类变量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例(%)]

组别例数治愈有效显效(治愈+有效)G1组188(44.4)3(16.7)11(61.1)G2组1914(73.7)4(21.1)18(94.7)χ2值7.362.1424.72P值<0.05>0.05<0.01

2.2两组显效患者溶栓(置管)时间及尿激酶用量的比较:见表2。

2.3两组患者并发症观察:G1组与G2组均无症状性肺栓塞发生。G1组:肉眼血尿2例,皮下出血3例,颅内出血1例。G2组:肉眼血尿1例,皮下出血1例。

表2两组显效患者溶栓(置管)时间及尿激酶用量比较

组别例数溶栓时间(d)尿激酶用量(万u)G1组1110.5±2.2390.4±51.7G2组186.8±1.2210.3±40.5t值3.114.58P值<0.05<0.05

3讨论

随着影像诊断和介入技术的不断提高,医务工作者对下肢DVT的认识也不断深入,传统的静脉溶栓已不能满足临床需要。2008年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merica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推荐CDT作为

急性期髂股静脉DVT的一线治疗方法[2]。虽然效果明显优于静脉溶栓,但仍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并且该治疗方法尿激酶用量较大,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出血倾向[3]。我科采用球囊扩张辅助的CDT治

疗,其优势在于:①球囊扩张将血栓捣碎,使大块的血栓转化为小血栓,增加表面积,相应的增加了尿激酶与血栓接触的面积;②在闭塞的血管腔内“打开通道”,使尿激酶通过深静脉(病变血管)回

流,而不是通过侧枝血管(浅静脉)回流。表1、表2示:显效率明显高于单纯CDT(94.7% vs 61.1% P<0.01)、尿激酶用量明显减少(210.3±40.5 vs 390.4±51.7 P<0.05)、置管时间明显缩短(6.8

±1.2 vs 10.5±2.2 P<0.05)。

置管溶栓期间的护理,我们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注意:①警惕肺栓塞:虽然两组患者都放置了下腔静脉滤器,但仍有再发肺栓塞的风险。特别是球囊扩张辅助的CDT治疗,在血栓碎吸过程中会使血栓细微化

,而细小血栓(<3 mm)会通过静脉滤器引起肺栓塞[4],应特别注意患者神志、呼吸变化,一旦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咯血等症状应立即给予高流量(4~6 L/min)氧气吸入,绝对卧床,避免搬动,建

立2~3条静脉通道,保证急救药物顺利输入;②专管专用:导管、鞘管标识清楚、明确,不得输液、输血,更不能取血,保证尿激酶输入通畅;③导管固定:用藻酸盐敷贴外固定,可有效防止导管扭曲、

移位及脱出,并标上置管刻度,列入交接班内容中。宣教注意事项,如翻身或不自主动作导致管道接头脱落。同时要与患者交待清楚,以得到患者配合; ④保护皮肤:DVT患者患肢疼痛、肿胀,容易破

溃,而保留导管,特别是导管连接紧密的三通管,直接接触患肢,对皮肤完整性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这就要求平时操作轻柔,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在导管及三通管下方用纱布覆盖皮肤,以减少摩擦

,减小导管对皮肤的压强,并定时协助患者翻身;⑤卧位要求:患肢放置稳定、安全,抬高15~30 cm,高于心脏水平面20~30 cm。膝关节屈曲10~15 cm,可使髂内静脉呈松弛状态,也有助于静脉回流

,减轻血液淤滞,缓解肿胀疼痛,避免热敷按摩挤压患肢;⑥预防感染:由于腘窝处朝下,褶皱又多,加上床单被服遮盖,细菌容易滋生,应保持床单清洁,密切观察穿刺点皮肤情况,严格无菌操作,

导管引出端皮肤用安尔碘消毒,2次/d,更换敷贴48h/ 次,若污染、浸湿随时更换; ⑦剂量精确:尿激酶24 h持续灌注,要注意有效浓度,应正确溶解配制药物,采取现配现用,溶解时避免产生泡沫,

以免影响剂量的准确性;⑧监测血凝:溶栓期间,每日监测血凝常规,保持APTT在正常值1.5~2.5倍。并了解患者有无牙龈出血、血尿、黑便等,女性要观察有无月经量增多,一旦发现,立即报告,及

时处理。

球囊扩张辅助的CDT治疗下肢DVT可明显降低尿激酶用量从而减少出血并发症,明显缩短置管时间从而提高患者舒适度。但球囊扩张将大块血栓转化为小血栓,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肺栓塞的风险,临床护理

中应密切观察,准确判断,加强宣教,积极配合抢救。

4参考文献

[1]黄新天.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研究现状[J].上海医学,2009,32(8):665.

[2]Kearon C,Kahn SR,Agnelli G,et al.Antithrombotic Therapy for Venous Thromboembolic Disease.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Evidence- 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8th Edition)[J].Chest,2008,133(6):454.

[3]杨美娟,陈茜,彭丹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J].实用护理学杂志,2010,20(6):31.

[4]邢文珍.介入性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现代护理,2002,8(10):756.

[收稿日期:2013-11-04编校:潘宏竹]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