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4-09-03 浏览次数:889次
急性心血管常见疾病中急性心肌梗死有着较高的发病率,该疾病具有较高死亡率、骤急起病等基本特征,及时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抢救对患者治疗预后的改善有着较大的影响[1]。所以,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时应该通过可行性强、科学化、规范化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促进成功抢救概率明显提高。本文抽取2011年3月~2013年11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采取不同护理措施进行干预。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1年3月~2013年11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心电图、酶学检查,与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相符合。其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29~90岁,平均(55.9±3.2)岁;本组患者中15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2例高侧壁心肌梗死,1例后壁心肌梗死,3例下侧壁心肌梗死,5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10例前间壁心肌梗死,14例前壁心肌梗死。本组患者从起病到入院接受治疗的时间为0.4~11h,平均为(2.9±0.9)h。将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两组患者临床诊断标准、性别、平均年龄、心肌梗死位置、发病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干预,具体方法如下:①临床护理路径的制定。首先,护士长组织护理人员参与到临床路径小组的工作中,全方位学习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价值、特点以及基本概念,且系统化培训全科医护人员。医护人员在接待住院患者时应该完善静脉抽血、除颤准备,确保患者能够与治疗活动、急救活动互相配合。将详细的护理、治疗计划告知患者,使患者得知住院过程中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因为无法真正预测疾病转归、个体差异等,医护人员通过分析疾病的改变,在最快的时间内修改护理计划,将最佳的治疗方案提供给患者。②入院护理路径的实施。首先要做好入院健康宣教,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将患者安置在急救设备完善的病房,且对入院护理措施进行评估,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其次,患者刚刚发病时,饮食尽量为流质类型,叮嘱患者少食多餐,尽可能地防止患者食用过热或者过冷的食物[2]。如患者疾病得到恢复后,则应该将半流质饮食合理的增加,将热量逐渐增加,让患者食用水果、鱼类、瘦肉等食物。③医护人员在接待入院急救患者后,应该在最快的时间内将静脉通道建立,同时根据医生的叮嘱,采用溶栓镇静、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给予静脉注射。④心电监护措施。医护人员应该对患者心电出现的改变进行密切关注,确保医护人员能够根据心电图改变情况,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观察,对于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能够正确的辨认。心电监护过程中应该确保患者的电极片位置处于固定的状态,帮助患者进行翻身操作时防止电极片出现脱落的情况,心律、心率等一旦出现变化时,则做好相应的记录。⑤监测患者血压。对患者的血压出现的改变进行严格观察,每隔30min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压进行测量。同时要对患者颜面、四肢水肿、液体出入量等进行严格观察,防止心理负担有所增加。如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服用利尿剂,则应该对电解质出现的改变进行观察,避免出现低钾血症等并发症。⑥吸氧护理措施。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逐渐减少心排血量,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的情况逐渐加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吸氧进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吸氧治疗能够促进血氧饱和度明显提高,使心绞痛情况得到缓解,降低发生心律失常的概率[3]。倘若及时采用足够的吸氧进行治疗,使逐渐扩大梗死面积的情况得到有效控制。因此,护理人员应注意吸氧的有效浓度,每天更换鼻导管、湿化瓶及湿化瓶内的蒸馏水。⑦出院指导及做好电话回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出院康复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该确保患者的生活方式处于良好状态,叮嘱患者尽可能食用新鲜蔬菜、水果等食物,饮食以易消化、低脂肪、低盐等为主。让患者合理的采用药物进行治疗,根据医生的嘱咐将药物剂量、种类进行合理调整。同时告知患者在发病时如何进行急救、自我监护,根据医生嘱咐,每隔一段时间到医院进行复查。让患者循序渐进、合理运动,防止劳累过度,确保睡眠充足以及充分休息。如患者在运动时出现发作的情况,则应该采用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给予舌下含服。
1.3临床判定标准:对本组研究对象护理效果进行评分,分别对出院后注意事项、护理前后配合、治疗配合、检查配合以及防止便秘、合理活动、卧床休息、合理饮食、良好情绪、疼痛性质等方面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的内容以完全了解(10分)、基本了解(5分)、不清楚(3分)等三种答案设定,100分为总分。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患者恐怖、焦虑、抑郁等因子在护理前、护理后的改变情况进行评价。
1.4统计学分析:本组研究数据均通过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掌握疾病知识的具体情况:观察组15例患者完全了解疾病知识,7例患者基本了解疾病知识,3例患者不了解疾病知识,概率为88%;对照组11例患者完全了解疾病知识,5例患者基本了解疾病知识,9例患者不了解疾病知识,概率为64%;观察组掌握疾病知识的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对比两组患者SCL-90评分的改变情况:通过SCL-90评分对两组患者恐怖、焦虑、抑郁等情况进行评分,观察组恐怖、焦虑、抑郁等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对比两组患者卧床时间、医疗费用、住院天数等指标:观察组患者的卧床时间、医疗费用以及住院天数等指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因为心肌出现缺血性坏死情况,在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因冠状动脉供血的影响,出现急剧中断或者急剧减少等症状,导致心肌急性缺血,以持久、严重性呈现,造成心肌坏死,合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等并发症[4]。通过分析相关研究资料得知,患者在发病后60min内死亡概率高达50%以上。所以,采取有效、有序、迅速等抢救护理措施进行干预,使患者治疗预后得到改善以及患者死亡率得到降低。护理管理模式中临床护理路径能够将最佳的服务质量提供给患者,与管理式照顾的新型护理模式相符合。临床护理路径主要是以护理、用药、治疗、诊断、检查、入院宣传教育等作为基础,将日程计划安排表制定,防止医护人员因为能力参差不同、个人水平、工作繁重等因素,疏忽或者遗漏护理工作。同时,医护人员还能够在最快时间内发现患者疾病出现的改变,且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与医生治疗活动互相配合,使患者治疗过程中疼痛等症状得到缓解,维持病情处于平稳状态。采取临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干预,对护理人员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医护人员应该加大学习力度,使工作责任心明显增强,对急救技能、急救知识熟练掌握,确保专科护理技术能够全面提升[5]。通过分析本组研究资料得知,观察组掌握疾病知识的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恐怖、焦虑、抑郁等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卧床时间、医疗费用以及住院天数等指标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干预,使护患关系得到明显改善,加快患者疾病康复的速度,促进患者满意度、护理质量明显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4参考文献
[1]刘春红,孙平元,吴立静.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1,5(11):255.
[2]裴迎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临床研究,2012,9(2):199.
[3]程素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科学,2012,9(2):192
[4]施春华,王敏.护理干预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8(2):152.
[5]赵淑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路径的应用与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0,8(2):43.
[收稿日期:2014-01-20编校:陈伟/郑英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