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血液透析患者永久性深静脉留置导管感染的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4-08-18 浏览次数:765次
随着现代社会环境的不断恶化和人类自身身体素质的逐渐降低,导致永久性深静脉留置双腔导管感染患者逐渐增多,加上该病症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治疗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从我院2010年12月~2013年10月接收并治疗的血液透析患者永久性深静脉留置导管感染的患者中随机性抽取50 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研究。男26例,女24例,年龄20~80岁,平均(49.9±7.9)岁。研究对象中存在2例患者时左颈内静脉置管,其余48例均为右颈内静脉置管,且所有对象均为一次性手术,血流量充足。
1.2 方法:置管材料选择的是美国产的永久性带涤纶套双腔导管,型号为13.6F×36cm,将患者麻醉后,48例采用侧颈内静脉作为穿刺点,其余2例为左侧,采用的是Seldinger技术;在皮下隧道长约15 cm处固定涤纶套,该套跟出口相距3 cm左右,利用 3M敷料将导管出口覆盖,该方式叫做撕脱型扩张导管法,且要在透析前1天进行。
2 结果
在所抽取的50例研究对象中通过正确的预防和护理工作,其中有45例患者的导管功能恢复较好,没有明显性感染,4例患者的导管感染被有效的控制,另外1例患者则无法清除感染源而导致最终拔管。
3 感染的预防和护理
预防导管感染最重要的就是无菌的操作环境中进行局部换药和其他操作,在置管必须要对患者局部的皮肤进行消毒处理,同时也为了减少穿刺时感染的概率;必须要保证置管的无菌环境,人员的进出需要严重控制,并且要在打开管腔后及时进行操作,减少该状态在空气中的暴露时间[1]。对于留置导管的伤口,一般的感染分为隧道感染、导管出口感染和血液扩散性感染等,多数的血液透析患者均会在鼻腔内部出现金黄色的葡萄球菌,该病菌是导致深静脉导管疾病的重要因素,同时该病菌也是导致导管出口处感染的原因,进一步会导致隧道感染和菌血症等。由于透析操作过程中会跟药品、物品和空气的接触,导管暴露时间长会增加感染的几率,所以需要严格的控制穿刺处创面的危险因素,在隧道出口和静脉穿刺点换药时需要用络合碘消毒,保证消毒导管至皮肤直径大于8 cm,清除局部的血垢后并用无菌纱布进行覆盖和固定等。导管封管时的护理同样需要保证无菌操作,对于导管的出口需要严格护理,采用无菌治疗巾、无菌手套,并且用碘伏棉签消毒,同时将封管肝素液抽取,透析后需要将导管出口处消毒并封管,更换原有的肝素帽,避免因消毒不严格导致感染。如果处理中出现了感染症状,需要及时将其敷料更换,清洗穿刺的伤口,避免坏死物感染,并用无菌敷料和抗生素软膏覆盖,透析后采用抗生素和肝素封管处理。环境和患者的要求护理,保证无菌操作环境的同时需要对空气进行消毒,降低空气中细菌的含量,因为将肝素帽开启后就会导致导管管腔跟空气接触,此时需要减少其在空气中暴露的次数和时间,降低感染的几率,注射用品采用一次性用品,封管肝素液需要现配现用。同时要引导患者做好个人卫生,保证局部皮肤处于干燥、整洁的环境中。患者若出现低蛋白血症的现象,此时会导致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增强,所以要严格的控制患者的饮食状况,增加营养的摄入量,保证患者的机体所需,同时要增强患者的免疫力,保持愉悦的心情等。针对血管移植和无法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需要采用永久性深静脉留置双腔导管的辅助,但由于该导管会随着留置时间的延长而出现感染的现象,甚至会导致患者拔管。所以,在使用永久性深静脉留置导管进行血液透析时,为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增加导管的寿命,就需要加强对导管相关感染问题的研究,做好血液透析患者永久性深静脉留置导管感染的预防和护理,提高治疗的质量。
4 参考文献
[1] 戴淑芝,朱红霞.血液透析患者永久性深静脉留置导管感染的预防及护理[J].当代护士,2012,11(1):149.
[收稿日期:2014-05-15 编校:苏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