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下肢骨折的康复护理与并发症分析
发表时间:2014-07-30 浏览次数:806次
笔者对72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72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男26例,女10例,年龄54~76岁,平均(68.57±2.27)岁。观察组男28 例,女8例,年龄55~77岁,平均(69.04±2.8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康复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 心理护理:受到原发疾病的影响,部分患者卧床治疗期间往往会出现抑郁、紧张的心理状态。护理人员应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1.2.2 疼痛护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对疼痛状况进行评估,对于疼痛症状较轻的患者,可采用聊天、听音乐等方式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对于伴随剧烈疼痛的患者,可予以适量的镇痛药物进行治疗。 1.2.3 病房内护理:为保证老年患者的睡眠质量,可尽量集中安排病床,降低对老年患者睡眠的影响。同时,睡前还采用泡脚、按摩等方式,促进睡眠。加强夜间巡护,了解患者睡觉期间是否出现压迫患肢的现象。 1.2.4 并发症护理:①切口感染:行手术治疗前,应予以抗生素药物进行常规治疗。每天定期更换切口敷料,若敷料渗湿则随时更换。加强对手术切口的观察,若出现切口红肿、压痛、脓液等症状,可行局部理疗。②肺部感染:加强对患者的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取消毒水擦拭地板和房间内陈列物品,开窗通风,提高室内空气洁净度。教会患者正确咳嗽的方法,对于无法自行排痰的患者,可予以吸痰处理。③压疮: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卧床休息期间,可增加气垫床减少对局部皮肤的压力。每天定期翻身,指导患者家属对长期受压皮肤和骨隆突部位,促进血液流通,降低压疮的发生几率。④下肢静脉血栓:该症状是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此时应辅助患者取仰卧位,并将患肢抬高,促进静脉回流。对患肢进行保暖,避免体温过低,造成血液循环不畅。严格按照康复计划进行康复训练,促进功能恢复。⑤泌尿系统感染:嘱咐患者每天多饮水,并及时排尿。对于无法自行排尿的患者,可设置导尿管,避免尿液长期滞留导致其出现泌尿系统感染的症状。女性患者应每天清洗外阴部,保持阴道清洁。 1.2.5 功能锻炼:加强功能锻炼能够促进血液流通,缩短患者的治疗周期。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讲解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针对其恢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对于无法下床活动的患者,可先辅导其进行床上康复训练,如高抬腿、伸展运动等,后期可指导进行有氧运动,促进肢体肌肉恢复。
1.3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分析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13.89%,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7.22%,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下肢骨折主要有下肢受到外力引起,老年患者是该疾病的高发性人群。由于老年患者的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卧床治疗期间患者往往容易出现压疮、便秘、尿潴留、下肢静脉血栓等症状,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1]。因此,必须加强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康复护理,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几率[2]。进行康复护理期间,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体位护理、并发症护理、心理护理、疼痛护理等,通过全方位的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几率。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研究表明,加强对老年骨折患者的护理干预,能够缩短患者的治疗,提高省会质量,笔者研究结果与其相符。综上所述,加强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护理干预,能够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几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4 参考文献
[1] 姜芬芬.52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临床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1,11(1):73.
[2] 张宵宵,詹欢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治疗依从性影响和并发症的预防作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1,32(1):126.
[收稿日期:2014-04-15 编校:郑英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