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4-06-09 浏览次数:707次
由于人口老龄化及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脑卒中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尽管目前由于治疗的进步急性脑卒中的死亡率已明显下降,但致残率仍很高,已成为目前最主要的致残因素[1]。由于病程长、存在运动障碍等行为能力受损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大等原因,脑卒中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以抑郁、焦虑多见。有关研究表明,脑卒中后心理障碍与脑卒中的发展、疗效和预后关系密切[2]。我们在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的同时,强化心理护理,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择2009 年2月至2010年12月于本院康复科进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86 例,其脑卒中诊断符合1995年第四次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3],并经头颅CT 或头颅MRI 确诊。所有入选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将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心理护理组44 例,男30 例,女14例,平均年龄62.32±10.55岁,在康复治疗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平均治疗时间32.31±17.49天;对照组42 例,男28 例,女14例,平均年龄60.15±13.87岁,仅接受康复治疗,平均治疗时间33.11±19.26天。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卒中类型、住院治疗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1.2 心理障碍评价方法于治疗前及康复治疗结束后分别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对患者心理障碍情况进行评定[4]。1.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于治疗前及康复治疗结束后使用改良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BI)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5]。日常活动能力评价由不知道分组情况的人员独立完成。1.4 心理护理方法1.4.1 健康教育:根据脑卒中病情特点及健康信念模式的原则和理论制订健康教育内容和方法。每周两次由健康教育护士对患者集中进行健康教育知识讲座。详细向患者讲解有关脑血管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药物治疗,讲解心理卫生基本知识(如心理健康及其标准、情绪调节),强化处理应激能力,同时辅以自我效能教育,积极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提高康复治疗依从性。1.4.2 心理访谈:通过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沟通理论、医患沟通方式、 心理学等内容,使护士逐渐掌握沟通技巧。在此基础上床位护士至少每周一次同患者单独进行心理访谈,针对每位患者具体的心理反应进行沟通、交流,消除其负性情绪反应包括抵触情绪、依赖心理等,树立其信心。同时对患者介绍其具体病情及治疗护理方案,使病人心中有数,消除陌生与恐惧感。1.4.3 家庭成员教育:据家庭治疗的理论[6],要改变病态的现象或行为,不能单从治疗个人成员着手,而应以整个家庭系统为其对象。通过邀请家庭成员参加健康教育讲座及1对1交流,加强同患者家庭成员沟通与交流。指导家属学习有关疾病知识,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人际互动关系。避免家庭成员出现焦虑、抑郁、恐惧、担忧等不良情绪并进而影响患者。劝说家人和亲友关心体贴患者并且适时对其进行鼓励安慰,让其感受到温暖,从而激发患者对家人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5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1.5统计软件处理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频数(百分比)表示,两组患者间计量资料比较使用t检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计量资料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使用卡方检验。统计学显著性检验水准定义为双侧0.05。2 结果与分析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DS评分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DS评分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AS评分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AS评分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L(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L评分3 讨论脑卒中导致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影响患者的生理功能,同时正常生活行为能力的丧失、对疾病的不良预期及漫长的康复过程等诸多因素都会使患者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从而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抑郁症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国外文献报道总体发病率达40% ~50%[7],而抑郁常与焦虑共存形成共病,有抑郁症状的患者多同时伴有明显焦虑。本组患者SDS及SAS标准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同既往研究相符。提示脑卒中患者确实存在较为明显的心理障碍。有效的心理支持使患者能够正确认识疾病,有机会向医护人员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内心痛苦,控制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消极因素,有利于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使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得到有效宣泄。本研究中的心理护理组患者治疗后SAS和SD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并且低于对照组,证明心理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照组治疗后SAS评分有显著下降,但SDS评分无明显降低,考虑可能同康复治疗后期症状恢复不如治疗早期效果明显,患者容易对康复治疗失去信心,形成患者角色习惯化,逐渐产生消极依赖和懈怠情绪,造成心情压抑有关,提示对脑卒中患者心理治疗持续时间应足够长,对有抑郁倾向的患者更应该强化长期心理护理,以改善其抑郁心理。本研究显示心理护理组治疗后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心理护理能够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其原因考虑如下:康复训练持续时间长,需要病人有耐心和毅力去主动配合治疗,有效的心理治疗能够消除患者负性情绪、树立乐观态度和信心,从而提高康复治疗依从性和主动性,对肢体康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参考文献】[1] 王维治,罗祖明。神经内科学[M].第5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6.[2] 何萍,孔岩,许丽珍。早期应用氟西汀预防脑卒中后抑郁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4,8 (28):601-627.[3]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12(6):379-380.[4]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第2 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7-31.[5] 周维金,孙启良。瘫痪康复评定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0-121.[6] 何明翔。最新精神病防治技术操作规范与康复服务实用全书[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56-162.[7] Whyte EM,Mulsnt BH.Post stroke depression:epideomiology,pathophysiology,and biological treatment[J].Bio Psychiatry,2002,52 (3):253-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