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护理学》

乳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

发表时间:2014-06-03  浏览次数:649次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有手术、化疗、内分泌及靶向治疗。在乳腺癌患者的综合治疗中,常伴随着各种不良反应,其中癌因性疲乏是临床中最常见且最容易被忽视的症状。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在2007年发表的《癌因性疲乏实践指南》中指出:癌因性疲乏(cancer related fatigue caF)是一种痛苦的、持续的、主观的乏力感或疲惫感;与活动不成比例;与癌症或癌症治疗相关;并常伴有功能障碍[1]。据报道,乳腺癌病人的癌因性疲乏程度明显高于其他癌症患者[2]。本文从乳腺癌相关CRF的界定、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方面做一综述。1 CRF的定义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第10版(ICD-10)将CRF定义为:非特异性的无力、虚弱、全身衰退、嗜睡、疲劳,并提出了诊断标准:疲乏症状反复出现,持续时间2周以上,同时伴有如下症状中的5个或5个以上:①全身无力或肢体沉重;②不能集中注意力;③缺乏激情、情绪低落、兴趣减退;④失眠或嗜睡;⑤睡眠后感到精力仍未能恢复;⑥活动困难;⑦存在情绪反应,如悲伤、挫折感或易激惹;⑧不能完成原先能胜任的日常活动;⑨短期记忆减退;⑩疲乏症状持续数小时不能缓解。2 影响乳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因素2.1 乳腺癌疾病本身的影响2.1.1 肿瘤细胞能够产生细胞生长因子抑制素,如: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等等,这些因子可以促进肿瘤的生长,阻碍机体细胞的正常代谢,降低机体机能,减弱了患者的活动耐力,同时患者的活动减少又导致肌肉的萎缩,从而减少患者的活动,形成恶性循环[3]。2.1.2 乳腺癌患者基本上都是女性,心理上更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疲惫的感觉,而且不易恢复。2.2 乳腺癌治疗因素的影响手术、化疗和内分泌治疗是乳腺癌症患者普遍接受的治疗方法,癌因性疲乏的发生与其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2.2.1 手术乳腺癌根治术是乳腺癌患者常见的手术方式之一。手术范围广,术后并发症较多,患者在术后的康复中多有疲乏的主诉。大多患者要术后1个月才能恢复到术前的精力水平,有些人需要3个月甚至于6个月。另外,疲乏的发生与手术类型有关,乳房根治术的患者比乳房肿块切除术的患者明显感到疲乏,这可能由手术范围及手术对患者身心影响所致[4]。2.2.2 术后并发症有术后并发症的患者癌因性疲乏更重。乳腺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皮下积液、皮瓣坏死、患肢水肿、患肢功能障碍等,这与乳腺癌患者手术范围创伤较大有关。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可以影响术后伤口的愈合,以及影响术后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的进行,因而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成为患者新的应激源,从而使患者感受到更多的癌因性疲乏。2.2.3 化疗对于乳腺癌患者来说,术前辅助化疗和术后化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全身治疗方法。有研究报道,在乳腺癌患者化疗过程中,约39.8%的患者存在中至重度疲乏,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5],这与细胞毒药物作用于全身,引起多器官功能受损有关。2.2.4 内分泌治疗对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也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方法,但较化疗和手术相比,治疗时间长,对生理影响较大,如性功能障碍、不育、骨质疏松等,在患者的日常生活中,也可成为新的应激源,从而给患者带来疲惫的感觉。2.3 乳腺癌患者躯体因素2.3.1 营养不良癌症及其治疗都会影响患者的食物摄入和吸收,导致患者营养不良和贫血,它们也是引起疲乏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显示[6],贫血患者因血红蛋白低,携氧能力下降,导致人体重要器官供养不足,从而导致患者疲乏。2.3.2 疼痛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理、心理、休息与睡眠,而失眠可导致疲乏、食欲不振[7]。患者可因手术后的疼痛、治疗期间的操作性疼痛、患者水肿引起的疼痛而丧失活动意愿、影响睡眠质量,导致疲乏的加剧。2.3.3 患肢水肿非根治术手术者术后均出现上肢水肿,而根治术患者中,随着手术范围的扩大,术后上肢水肿的发生率也增高[8]。患者一旦出现淋巴水肿,影响了该侧肢体活动,从而产生焦虑和抑郁,更易疲乏。2.3.4 睡眠形态紊乱睡眠状态紊乱对癌症患者来说是非常常见的问题。间断睡眠、睡眠质量不好、夜间睡眠减少和白天睡眠增多都可能导致患者的疲乏。王琦等[9]认为睡眠紊乱与疲乏之间存在正性相关。2.3.5 活动与休息因为人体完全静息状态可导致肌肉的分解代谢,而肌肉的分解可以导致疲乏的加重,所以过多的休息并不利于疲乏的缓解,在化疗期间活动和疲劳呈负相关。姚美纯等[10]认为有氧锻炼可减轻乳腺癌患者的癌因性疲乏。2.3.6 患者形体改变和脱发乳腺癌患者术后一侧乳腺的缺如和化疗后的脱发,使患者的形体发生重大改变,可导致患者适应困难和负性情绪,社会角色难以恢复,这些更容易产生疲乏。2.4 心理社会因素2.4.1 焦虑和抑郁乳腺癌导致女性第二性征的改变,影响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女性特殊功能的丧失所引起的心理反应更甚于疾病本身,可致患者主动压抑情绪增加,长期处于自卑和抑郁状态中,更易产生疲乏。有研究[11]显示负性情绪对疲乏是一种促进,同时也会加重患者心理疲乏。2.4.2 个性特征与应对患者的个性特征、应对反应机制也与疲乏的发生有关。患者神经过敏、容易产生应激反应的可能更易产生疲乏。2.4.3 社会支持社会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一方面对应激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即对应激起缓冲作用,另一方面对维持一般的良好情绪体验具有积极意义。乳腺癌患者一经确诊,大部分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脱离了社会,回归家庭,因而社会支持度比较狭窄,利用度低。刘艳虹等[12]认为躯体疲乏、情感疲乏、认识疲乏与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呈负相关。3 护理干预3.1 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和家属正确认识乳腺癌和CRF。有研究显示[13]病人和家属同步接受健康指导有利于患者在术后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在患者接受治疗前,把CRF典型感受、特征、病因、与以往所经历疲乏的区别、预防及应对方法,乳腺癌治疗方法和术后康复训练技巧和方法,结合图片做成多媒体光盘,让患者和家属观看,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和个性化指导,使患者理性地接受患病事实,进而情感调整和信念调整,建立自信,提高对CRF和改良根治术的科学认识,积极应对。告知患者缓解CRF的方法,告知患者肢体锻炼的方法,鼓励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减少术后并发症,减少CRF的发生和降低其发生的程度。告知患者化疗和内分泌治疗的适应症和不良反应,使患者能平静的接受治疗,减少应激。告知家属提前准备假发和义乳,告知佩戴方法。让同类疾病已经成功治疗的患者现身宣教,减少病人恐惧心理,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3.2 有氧运动李亚玲[14]等研究表明采用步行锻炼、上下楼梯等有氧运动方式对消除和缓解癌因性疲乏起到积极地作用。有氧运动可以增强机体对强刺激的耐受力,缓解肌肉紧张和精神抑郁,使大脑皮层放松,减轻心理紧张。另外运动时重要脏器血液灌注增加,器官功能提高,可达到减轻或消除疲乏的作用。常见的有氧运动方法有每日上下楼梯;快走或者慢跑;打太极拳;骑自行车;跳绳等,每周4到5次,每次20到30分钟,但是我们需要告知患者的是量力而为,要根据自己的机体状况,不要追求强度过大时间过长,以心率不超过基础心率的0.5到1倍。3.3 营养干预维持乳腺癌患者良好的营养状况有助于减轻疲乏。鼓励患者摄入高营养高蛋白饮食。陈美华等[15]指导患者服用补虚正气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轻疲乏。对贫血的癌症患者可以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纠正贫血,显著改善患者的疲乏及生存质量。3.4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术后的患者,可给予及时适当的功能锻炼,预防淋巴水肿,抬高患者,适当按摩;对化疗后脱发、骨髓抑制等的不良反应,做好观察及预防;对伴随疼痛的患者,给予止痛处理。3.5 睡眠指导规则的睡眠和保持觉醒有利于维持良好的生物节律,减轻疲乏程度,对于乳腺癌的患者,可以通过睡眠卫生咨询、放松治疗、睡眠限制、药物等方法来增加休息和睡眠,从而改善疲劳。3.6 心理护理与社会支持疲劳是情绪模式的一部分,减轻压力和增加社会心理支持能够减轻疲劳状况。对于抑郁、焦虑的患者,及时与之沟通,疏导其负面情绪,可有效缓解CRF。有研究证实,疲乏与沮丧、抑郁、焦虑等心理因素有关,因而治疗前者的手段往往能缓解后者。另外,家庭社会支持作为应激中间变量对应激源起缓冲作用,良好的支持为应激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利于患者维持良好的心身状态,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癌症治疗和康复的效果。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的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多关心患者、了解患者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共同分担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痛苦,提高癌症患者的应对能力。护理人员可采用老患者向新患者现身说教的方法:讲述治病、抗病经历,抗病经验,从而树立正确的信念,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增强治疗的信心。也可组织乳腺癌病友联谊会,安排乳腺癌术后已生存5~10年甚至15年乃至更长时间的病友和新患者进行现身说法,一对一咨询或以小组互动形式,进行交谈战胜疾病的心得体会、经验、感受,让患者在群体中分享其他成员的应对经验,缓解压力。此外,增加社会交往、丰富业余闲暇活动以增加精神寄托,也是降低乳腺癌症患者癌因性疲乏的一个策略。4 小结综上所述,乳腺癌患者大多存在癌因性疲乏,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减轻癌因性疲乏,一方面要采取主张合理的手术方式,预防手术并发症,进行全面的健康宣教,预防治疗不良反应,尽早处理患者出现的各种不适症状;另一方面,医务人员和家属要理解关心患者,更好地给予患者心理上的安慰,生活上的照顾,鼓励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参考文献】[1] CN.Cancer related fatigue.http://www.Nccn.professionals/physician_gls/PDF/fatigue.pdf.2007.[2] Mast ME.Correlates of fatigue in survivors of breast cancer[J].Cancer Nurs,1998,21(2):136-142.[3] 顾莉娟.癌因性疲乏的相关因素与应对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232-233.[4] 林岑,胡雁.癌因性疲乏:概念分析[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24(6):318—321.[5] 于新颖,杨萍,孙红娟等.癌因性疲乏对乳腺癌病人化疗期间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3):170.[6] 叶亚萍.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癌因性疲乏状况调查及对策[J].护理学报,2009,16(2A):28.[7] 张素琴 癌因性疲乏的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8):31-32.[8] 王胜莲,潘慧娟.乳腺癌术后患肢水肿的预防与护理[J].中外医疗,2011,6:618.[9] 王琦,李峻岭.癌因性疲乏的相关因素及发病机制[J].癌症进展,2011,9(1):85.[10] 姚美纯,刘志平等.乳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的护理干预[J].当代护士,2010,4:53.[11] 马雪霞,关健仪等.循证护理在乳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中的应用[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0,10(4):314.[12] 刘艳虹,潘锦瑶,贾林.肝癌患者的癌因性疲乏.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J].广州医药,2004,35(3):18一20.[13] 刘菁,李欣,杨萍.乳腺癌病人与配偶同步健康教育对病人社会支持及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8,22(7):1801-1802.[14] 李亚玲,王耕等.康复期乳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家庭干预[J].护理学杂志,2010,25(4):81-82.[15] 陈美华,欧晓静等.系统护理干预对乳腺癌癌因性疲乏患者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1B):85-86.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