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护理学》

44例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发表时间:2014-05-08  浏览次数:770次

缺血性肠病又称缺血性肠炎,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急性或慢性血流不足所致的肠壁缺血性疾病[1]。该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如检查手段不到位,极容易误诊。缺血性肠病的常见临床症状以腹痛、便血、血便为主[2],多见于心血管、糖尿病或肾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本院消化内科2012年2月~2013年4月共收治44例缺血性肠病患者,现将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4例,其中男10例,女34例,年龄34~88岁,平均64.3岁。合并高血压、冠心病21例(48%),糖尿病6例(14%),高脂血症6例(14%)。本组育龄女性否认避孕药史。临床表现:腹痛42例(95%),便血40例(91%),腹泻31例(70%),腹胀、恶心、呕吐10例(23%)。全部病例均予内科保守治疗,予广谱抗生素、血管扩张剂、扩容、禁食、补液等,以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微循环,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疾病转归:腹痛缓解时间2~3d,大便恢复正常时间为2~16d,治疗2周后,82%患者完全恢复,住院时间3~18d,平均住院日10.8d,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

2 护理

2.1 入院早期诊断、正确处理: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血便、腹泻。本组绝大部分患者是因为便血就诊住院治疗,而便血作为消化道出血的最典型症状,易造成医护人员误诊而误用止血、缩血管药物,造成肠壁缺血进一步加重。所以,护理人员需熟悉缺血性肠病的常见临床表现以及与消化道出血的鉴别诊断。便血作为缺血性肠病的症状之一,多伴随在腹痛24h内出现,一旦血供改善症状很快消失,主要为鲜血便和暗红色便,每次量约50~100ml,便血的形式以腹泻为主。而消化道出血以黑便为主,偶有暗红色血便,无明显腹痛,出血多时常伴有周围循环衰竭及明显的贫血症状。所以,护理人员应加强入院评估,注意评估患者是否为老年患者;评估既往史,是否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等;评估患者有无腹痛,如为较剧烈的绞痛,继而血性腹泻,伴腹胀、恶心、呕吐、发热,尽早进行肠镜、CT、B超等相关检查,早期诊断,正确处理。

2.2 治疗期加强病情观察及基础护理2.2.1 病情观察:缺血性肠病的病理改变是肠壁水肿、出血及坏死等循环障碍性变化[3],需密切观察患者腹部体征变化,注意腹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有无放射,观察腹肌紧张度、有无压痛、反跳痛。密切观察腹泻、便血情况,观察大便次数,色、质、量,恢复期患者应预防便秘。缺血性肠病患者由于腹泻、便血和发热,易发生脱水和水盐代谢紊乱,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周围循环情况以及患者的神志、精神状态、尿量变化。个别患者应用激素治疗时,尿钾排出增多,易导致低血钾,诱发中毒性肠扩张[4],注意听诊肠鸣音的变化,观察肠蠕动的情况。加强患者基础疾病的观察,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注意监测心率、心律、呼吸、血糖变化,并观察患者疾病转归,如患者出现持续性腹泻、直肠出血等14d以上,或出现腹膜刺激征、腹腔内游离气体等,及时汇报医生,转外科手术治疗。

2.2.2 用药护理:缺血性肠病主要用药是以广谱抗生素、血管扩张剂和改善微循环的药物为主,注意询问患者过敏史、用药史,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用扩血管药物时,注意控制滴速,监测血压,使用微量注射泵或输液泵输注药物,保证药物持续、匀速地滴入体内。指导患者改变体位宜缓慢,如需下床,应遵循“起床三部曲”的原则,首先抬高床头10~375px,逐渐取坐位,无头昏等不适,再置双腿床边下垂,继之缓慢站立,以免出现直立性低血压或头昏、心悸、头痛等。运用意外事件评分系统进行评分,挂放防跌倒、坠床标识,拉好床栏,并有家属或医护人员在旁陪同,以防跌倒或其他意外情况发生。

2.2.3 饮食护理:腹痛、腹泻、便血明显者,禁食3~5d,给予静脉高营养治疗,使肠道充分休息。腹痛减轻后,给予易消化、质软少渣、无刺激性的流质、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指导患者尽量少吃含粗纤维多的食物和水果、蔬菜,进食富含维生素、无机盐、微量元素的食物,尤其是含VitC、VitB及铁丰富的食物。忌食生冷瓜果、牛奶及海鲜,适当控制脂肪。

2.2.4 皮肤护理:缺血性肠病患者便血的形式以腹泻为主,血便呈水样,肛周处于潮湿和代谢产物侵蚀的状态,加上皮肤间的摩擦,肛周皮肤的完整性极易受到破坏。护理上重视保护肛门及其周围皮肤的干燥,应用柔软的手纸或一次性湿巾,擦拭动作轻柔,以减少机械性刺激。便后用温水冲洗肛门及周围皮肤,减少酸性排泄物、消化酶与皮肤接触,从而减少局部的刺激和不适。必要时涂抗生素软膏或氧化锌软膏以保护皮肤的完整[5-6]。

2.2.5 心理护理:医护人员针对患者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心理特点,热情、耐心解释缺血性肠病的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使患者正视自己的疾病。突然发作的腹痛、便血会给患者带来紧张、恐惧的情绪,通过多巡视病房、关心患者、安抚患者紧张情绪。向患者讲解所需各项检查的目的,检查前准备及检查后的注意事项,以减少患者对检查的恐惧。并向患者介绍经治疗痊愈的病例,消除其顾虑,保持乐观心态,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2.3 康复期做好健康教育,三级预防:康复期指导患者饮食应定时定量、勿暴饮暴食,多吃清淡饮食,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保持乐观情绪。告知患者本病以动脉硬化所致者多见,早期控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可延缓此病的发生。患者康复期及出院后需遵医嘱进行扩血管治疗,定期复查血糖、血脂,控制高血压,减少或避免血栓形成。注意观察大便的色、质、量,如发生腹部绞痛、腹泻伴水样血便,及时就诊。

3 讨论  

缺血性肠病是急慢性肠道供血不足所致,常有多种原因诱发,多见于血管性因素,如血栓、栓塞、动脉硬化、血管炎、小血管痉挛等,也见于便秘、腹泻、肠管蠕动增强痉挛致肠内压升高、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及避孕药、肠道感染脱水、手术等非血管因素。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致使某段结肠绝对或相对缺血,发生组织损害。本病好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本组女性明显多于男性(3.4∶1),比一些文献报道的1.1~1.8为多[7-8],提示女性较男性明显易患本病。此病在临床比较少见,但近年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人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改变,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9]。本组通过44例缺血性肠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均痊愈出院,体会到精心的护理干预至关重要,尤其是加强入院评估可为医生明确诊断提供依据,可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另外,加强病情观察可及时发现手术指征,加强心理护理可消除患者思想顾虑,加强基础护理可防止并发症发生,加强疾病知识教育及三级预防可降低疾病危险因素,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4 参考文献

[1] 刘新光.消化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3.

[2] 欧阳玉洁.结肠镜典型表现的缺血性肠病1例报告[J].吉林医学,2011,32(5):3163.

[3] 孙 影.结肠镜检查后并发缺血性肠病20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12):7340.

[4] 徐昌青,李 坤.炎症性肠病的诊治进展概述[J].山东医药,2009,49(1):104.

[5] 邓 罡,张瑛华.老年人缺血性肠病36例临床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24):3259.

[6] 赵鹏程,田晓娟,张 圆,等.缺血性肠病19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1):5156.

[7] 韩丽霞,沈淑萍.缺血性肠炎57例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6,3(1):11.

[8] 张泰昌,曹 涛,李雅君,等.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8,(10):269.

[9] 周 煜,叶永红,赵彩华.缺血性肠病患者便血的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28):18.

[收稿日期:2013-09-08 编校:王丽娜]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