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护理学》

产后抑郁症患者的社区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4-03-27  浏览次数:552次

产后抑郁症是产妇产后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性疾病,产后抑郁症多发生于产后2周,临床主要表现为悲观、焦虑、抑郁、沮丧、易怒等甚至有自杀倾向。该病不仅影响到了产妇的身心健康和产后恢复,同时也可能影响到新生儿的健康生长发育,严重者甚至影响到家庭、婚姻以及社会的和谐[1-2]。多数患者产后出院在家休养期间发病,因此对产后抑郁症患者实施有效的社区护理干预尤为重要,为进一步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在产后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本社区服务中心2011年1月~2012年12 月间收治的94例产后抑郁症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CCMD-3中制定的抑郁症诊断标准,既往无精神疾病史、脑外伤或者脑部疾病史。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7例。观察组年龄21~42岁,平均(28.2±1.8)岁;自然分娩31例,剖宫产16例;初产妇36例,经产妇11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6 例,高中12例,中专及以上19例。对照组年龄20~43岁,平均(28.7±1.9)岁;自然分娩34例,剖宫产13例;初产妇32例,经产妇15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4例,高中18例,中专及以上 1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产后护理,即定期检查、健康指导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社区护理干预,具体做法如下。

1.2.1 心理干预:首先了解每位患者的病情、心理状态及性格特征,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心理干预,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同时积极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家庭和谐气氛,指导家庭其他成员也要关注自身的情绪状态,避免自己的恶劣情绪在家庭蔓延,浸染孕妇的情绪以帮助其尽快适应新的生活,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3]。同时,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态的变化,尽量满足患者合理的心理需求,多安慰患者、开导患者,以便消除焦虑、抑郁、悲观等不良心理反应,增强患者对疾病治疗和恢复的信心。

1.2.2 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的介绍产后抑郁症发生的原因、治疗及预后情况,重点向患者介绍产后抑郁症对产后恢复和新生儿健康成长的不利影响,以便患者能够增强对产后抑郁症的认识,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在社区范围内开展健康教育的形式应多种多样,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在社区内开设健康教育专栏,定期组织产后抑郁症患者参加专题讲座,编制健康教育宣传手册,免费发放给患者,定期通过电话随访、上门访视等形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其正确的产后恢复方法。

1.2.3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影响应激反应的一个重要变量,其具有减轻应急反应的作用,与应急引起的身心反应呈负相关[4]。因此,社区医务人员应及时的了解患者最需要、最想得到的支持,同时给产妇提供相关的信息支持,对产妇在认知和行为技能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5]。鼓励患者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周围的朋友及家人敞开心扉,诉说心中的苦闷,增强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

1.3 效果评价标准:干预8周后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爱丁堡抑郁量表(EPDS)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抑郁状态进行评价,得分越低说明抑郁症越轻。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5.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 s x ± )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SDS及EPDS评分均较干预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SDS 及EPDS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抑郁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详见表1。

3 讨论

影响产后抑郁症的因素,妊娠、分娩使产妇经历了生理上的巨大变化,多数初产妇对产后婴儿的照顾和喂养存在恐惧心理,此外匮乏的社会支持、社交能力不良、与人相处不融洽、自身心理成熟度不够、情绪不稳定等都是产后抑郁症发生的因素[6]。因此产后易导致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改变,甚至发生心理疾病,其中产后抑郁症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产后心理疾病。本研究结果表明:实施社区护理干预后产后抑郁症患者的 SDS及EPDS评分有显著改善,这与文献报道结果相一致[7]。这提示对产后抑郁症患者实施社区护理干预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消除不良的心理反应。社区护理干预能够及时、有效、快捷的给患者及家属提供更多的信息及帮助,加强对自身疾病的认识,让其能更好的理解和认识社会,增强自信心,增强心理素养,加速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复,以便更好的使患者周围社会支持体系发挥其功能,促进产后的恢复。

4 参考文献

[1] 孙 伟,陈 瑛,李青华,等.产后抑郁症的社区护理干预方法研究 [J].中华全科医学,2011,9(8):1265.

[2] Nesport DJ,Hostetter A,Angela A,et a1.The treatment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mininizing infant exposure[J].J clin psychiatry,2002,63(7):31.

[3] 古灼和.社区心理护理干预在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应用[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0,28(4):479.

[4] 闻吾林,王义强,赵国秋,等.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4):260.

[5] 齐国娥,杨老虎,李占敏,等.产后抑郁症的社区护理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5):25.

[6] 洪凤琴.社区护理干预产后抑郁症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8):32.

[7] 马春玲,孙瑞萍.产后抑郁症患者的社区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8):202.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