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护理学》

职业安全培训在伤口护理门诊职业防护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4-01-16  浏览次数:897次

[摘要]目的:提高伤口护理门诊出诊人员对职业危害的认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避免职业安全隐患的发生,从而实现伤口护理门诊的医疗安全和出诊人员自身职业安全。方法:对伤口护理门诊常见的职业危害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和总结,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防范对策。同时,开设专题讲座,对伤口护理门诊出诊人员进行知识普及,认真落实实施职业危害的防范措施。结果:经过学习,出诊人员对伤口护理门诊工作的职业危害有了全面的认识,在工作中能够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采取防护措施,从而大大降低了职业危害的发生率。结论:通过对伤口护理门诊工作的职业危害分析和护士职业安全教育的培训,有效的确保了伤口护理门诊出诊人员的职业安全。

[关键词]培训;防护对策;职业危险

职业危害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1]。医院的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护理人员成为受职业危害的最危险群体。特别是伤口护理门诊的出诊人员,工作环境是集检查、诊断、治疗、护理为一体的空间,因此出诊人员不可避免地长期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这样增加职业风险。本文归纳出伤口护理门诊常见的职业危害,通过职业安全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常见的职业危害

1.1生物性职业危害:生物性危害是指病原体感染。伤口护理门诊出诊人员在工作中直接接触患者的伤口,这些伤口中的血液、脓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中含有大量致病微生物,使其易感染。另外,伤口护理门诊内病种杂、患者多,导致空气中可能携带大量病原体污染的微粒,被病原体污染的空气微粒,使伤口护理门诊出诊人员极易吸入肺内,或是经角膜、结膜进入体内,危害性很大。

1.2物理性职业危害:伤口护理门诊最常见的物理性职业危害,即是针刺伤。伤口护理门诊出诊人员在工作中需要频繁使用手术刀、剪刀、针等各种锐器,导致针刺伤的概率高。这些接触过患者血液的锐器,是病毒细菌最佳的转染途径,目前已证实有20 多种病原体可通过锐器伤接触传播,其中危害最大的是HBV、HCV、HIV,HBV 在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液中大量存在,1 ml血液中有近1亿个病毒微粒,普通人群对HBV易感[2]。因此,针刺伤造成的危害成为伤口护理门诊出诊人员最大的职业危害之一。

1.3化学性职业危害:伤口护理门诊出诊人员因工作需要每天接触各种化学消毒剂,如含氯消毒液、双氧水、碘伏、一次性物品中的环氧乙烷等。这些长期使用的化学试剂,都可对伤口护理门诊出诊人员易造成身体危害,如有灼痛过敏、眼涩胀、结膜炎、呼吸道损伤等。

2职业安全培训

面对常见的职业危害,很多临床护士常常是因为工作繁忙而“心有余而力不足”。针对这种情况设立了职业安全培训的课程,主要针对以下几方面进行培训:

2.1规范职业防护的统一标准: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防护教育已被多数专家认为是减少职业暴露的重要措施[3]。定期对伤口护理门诊出诊人员进行职业防护培训,使其职业安全的防护标准有统一的认识,并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及疫苗接种,使之充分认识自身防护的重要性。

2.2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

2.2.1严格洗手:洗手是护士自我防护措施中最简单而又最有效的控制感染的基本措施。

2.2.2配备安全设施:配备专用的锐器盒。各种穿刺针头、刀片、缝针等锐利器械在回收过程中,要小心地处理,禁止用手回套针帽,要丢入锐器盒中统一焚烧。进行护理操作中,对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等暴露危险时,必要时医护人员应戴手套、具有防渗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隔离衣。有研究表明,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医护人员接触到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以减少50%以上[4]。

2.2.3职业暴露后的防护:医护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是降低职业危害的有效方法。比如,在工作中不慎被刺伤,应立即用肥皂水或流动水冲洗,挤出少量血液,用0.5%碘伏处理伤口,并向主管部门汇报,并依据免疫状态及抗体水平采取相应处理施。

2.2.4加强职业安全意识的培训:督导出诊人员按照标准执行各项操作规范,并指导其认真学习职业防护的上报流程和制度,从思想意识上提高对职业危害的认识。

3小结

伤口护理门诊出诊人员以精湛的技能、丰富的经验、扎实的理论,为患者提供及时、高效、专业、优质的专科护理服务,同时也要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提高护理技术水平,增强职业防护的措施。做好基础防护措施之外,定期的防护知识的宣传与教育也非常重要,通过定期的职业安全防护培训,加强了护理人员对职业防护的重视,也提高了其对职业危害防护的统一执业标准。可见,职业安全培训在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防护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4参考文献

[1]Simpson JA,Weiner ES.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M].Oxford:Clarendon Press,1989:121.

[2]张玉芝,周俊卿,梁霞,等.锐器伤致血源性传播疾病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1):11-13.

[3]李芳.门诊换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分析与防护[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1,28(2):175.

[4]张光慧,赵庆华.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6,20(8):1977.

生研界微信
生研界移动端
生研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