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肿瘤学》

16层螺旋CT增强检查及血管成像技术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发表时间:2014-10-10  浏览次数:824次

近年来,16层螺旋CT增强检查及血管成像技术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于对癌症的诊断之中,并获得较好效果[’。我们回顾性分析了100例经手术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肝细胞癌诊断中16层螺旋CT增强检查及血管成像技术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间我院收治后病理证实并行CT增强检查的100例肝细胞癌患者,回顾性分析其CT检查相关资料。其中男67例,女33例,年龄37一81岁,平均年龄(59.12士2.3)岁。患者临床大多表现出消瘦和乏力以及腹痛等。2.检查方法:患者常规进行胃肠准备,保持空腹后8一12h之后进行检查,并指导患者练习屏气,使用GELightSpeed16层螺旋CT机行增强CT检查。检查过程中,患者取仰卧位,足先进。先对患者进行常规平扫,扫描条件为:120kV,240mAs,层厚Smm,螺距1.375:1。平扫后,使用碘海醇(欧乃派克,300mgI/ml)对比剂,利用高压注射器经患者前臂静脉高压团注。注射速度为1.Sml/s,对比剂总量90m1。注药后分别延迟25一30s,60s及180s进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平衡期三期增强扫描。扫描扫描条件为:120kV,280mAs,层厚Smm,螺距1.375:1。检查结束后,对所得图像数据进行1.25mm薄层重建,并将数据传至ADW4.1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表面遮盖法(SSD)、容积再现技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仿真内窥镜(VE)等多种二维及三维图像重建,所得图像由两位高年资医师进行分析。3.诊断判定标准:以病理结果作为肝细胞癌诊断标准,对肿瘤供血动脉、肝动脉变异等血管显影J清况以及CT诊断阳性率进行分析。结果1.诊断结果分析:经CT增强检查,本组100例患者肝癌病灶均全部清晰显示,发现病灶共计15个。共有18例患者出现肝动脉解剖变异,变异总发生率为18.0%。2.误诊情况分析:100例肝癌患者中误诊6例,误诊率6.0%06例误诊病例中,4例为肝脏不典型增生结节,2例为肝血管瘤。3.肝癌血供CT表现:肿瘤供血动脉均表现出明显的移位和变形以及增粗现象;门静脉癌栓可观察到门静脉分支、主干不显示,或者血管出现不规则的变细或中断现象等,其内可观察到半月状或叉状充盈缺损。肝动脉门静脉屡可观察到近段门静脉支强化时间提前于近段门静脉,且密度和肝动脉较为接近,动脉期附近门静脉主干及主要分支出现强化的时间提前。肝门区结构紊乱,可观察到不规则动脉分支血管。讨论本研究中,利用16层螺旋CT对100例肝癌患者进行诊断,最终结果显示,100例患者肝癌病灶均清晰显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扫描优越性体现在肝癌以肝动脉供血为主特点的利用上,肝癌营养血管大多来自肝动脉。通过观察病变血供的动态变化情况,可以达到较好的诊断和鉴别效果。在进行三期增强扫描的过程中使用碘对比剂,可以较为清晰的观察到肝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病灶与正常肝实质之间的组织差异。动脉期病灶CT值较平扫升高;门静脉期,碘造影剂灌注肝窦状隙内,在门静脉内含量较多「z}。动脉期病灶内存在的对比剂则会随着动静脉短路出现快速的洗脱现象,呈现正常肝组织强化增加的现象;平衡期进一步观察病灶CT值变化,有利于对病变进行鉴别诊断。典型肝细胞癌病灶可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快进快出”的CT强化征象。16层螺旋CT扫描速度较快、分辨率高,只需一次屏气18s即可完成。对患者注射一次对比剂即可完成包括门静脉期和肝脏动脉期以及平衡期的全肝扫描,从而有效提高临床诊断效率和效果。而且,结合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可以实现任意方位、多种形式的图像重建,获得较为全面、清晰、直观的肝脏血管影像。为临床对肝细胞癌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尤其手术治疗提供准确的影像学依据,最大程度提高临床治疗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的满意度。此外,多层螺旋CT检查还作为一种有效的肝癌复查手段。综上所述,采用16层螺旋CT增强检查及血管成像技术对肝细胞癌进行诊断可以为临床提供了丰富的影像学信息,有助于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尤其对手术方案的制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参考文献[1] 姜鹏,王义善,于洪升,生梦飞,唐小峰.  适形放疗后肝损伤的CT和MRI表现[J].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06(06)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