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肿瘤切除和靶向治疗在Ⅳ期乳腺癌治疗中的作用
发表时间:2014-10-10 浏览次数:822次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其早期临床症状不明确,确诊时多为W期且预后较差。伴随着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乳腺癌的发病趋于年轻化,严重影响了女性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尽管乳腺癌的死亡率总体上有所下降,但是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约为30%,若患者伴随腹腔脏器的转移,则预后更差。目前,乳腺癌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内分泌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等,其中手术治疗是W期乳腺癌治疗的首选}4-。然而一些学者认为,W期乳腺癌患者难以从原发肿瘤切除中获益,只有在出现局部肿瘤相关并发症时才采取手术治疗。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靶向治疗已经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其中对甲苯磺酞胺注射液是新近开发的抗癌乏向药物,可靶向性杀死肿瘤。动物和早期人体实验的数据显示,甲苯磺酞注射液疗效好和毒性小,未出现常规化疗药引起的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和胃部不适等不良反应「6-7。我们的研究将具体探讨原发肿瘤切除和靶向治疗在W期乳腺癌治疗中的作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3月至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W期乳腺癌患者300例,按TNM分期标准,T3期180例,T4期120例;N2期80例,N3期220例;MO期22例,M1期278例。人选标准:经组织病理学明确诊断为W期乳腺癌;临床分期为W期;年龄)18岁;未接受过任何包括手术治疗、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和靶向治疗在内的其他治疗;预期生存时间>6个月;单侧乳腺癌;临床资料完整;能够自愿接受相关治疗。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肿瘤直径、肿瘤位置、病理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切除术进行治疗,可采用横行、纵行、斜行梭形切口,切口距肿瘤边缘约3cm。打开椽锁胸筋膜显露腋静脉,切除腋静脉周围的脂肪淋巴组织,清扫至胸小肌后外与第二肋间交界处可发现肋间臂神经的起始部然后以乳头为中心,沿皮下脂肪组织与乳腺腺体被膜之间,采用电刀进行锐性切除,保留皮下脂肪层,切除乳腺腺体。在解剖分离过程中应避免损伤,分离切除后于蒸馏水浸泡冲洗创面,切口采用荷包式缝合,创面放置引流管并连接无菌袋,用胸带适度加压包扎。试验组患者手术后采用对甲苯磺酞胺注射液(北京健达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产品)在瘤内和瘤周围多点注射的方法进行靶向治疗,总注射剂量为5ml,每天治疗1次,连续注射1周。3观察指标:(1)肿瘤客观评价标准:根据实体瘤疗效反应评价标准(RFCIST)进行评价。完全缓解(CR)川备床和影像学中肿瘤证据都消失;部分缓解(PR):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影像学中观察到的靶病灶缩小体积)30%;疾病稳定(SD):一与治疗前的状态保持稳定;疾病进展(PD):出现1个或多个新病灶,临床症状恶化。有效率=(CR+PR)/总例数x100%(2)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均随访6个月,观察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并进行分级(I一III级),级别越大,毒性越大。4.统计学方法:采用SAS1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才检验、秩和检验,以P<0.OS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73.3%和46.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2.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患者的主要不良反应为I一II级的胃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和呕吐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3.两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比较: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90.7%和7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O5,表4)。讨论乳腺癌是我国女性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很多患者在被确诊时已为晚期。有研究显示,首次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中,约有18%的患者被诊断为转移性乳腺癌(即W期乳腺癌),其预后较差,多采用原发肿瘤的切除治疗。本研究中,我们采用改良根治术进行治疗,在局部根治乳腺癌的同时,保证了良好的胸壁外观和上肢功能,将手术切除治疗与整形融为一体,由于手术保留了乳房皮肤和皮下组织,外观基本未发生改变。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人类基因组学的发展,人们对乳腺癌癌变、侵袭、转移分子机理的研究逐渐深人,为治疗乳腺癌提供了新的契机。对甲苯磺酞胺注射液是一种选择性杀死肿瘤的靶向性药物〔12]。有研究结果显示,对甲苯磺酞胺注射液能够抑制荷瘤裸鼠、荷瘤大鼠和荷瘤小鼠的肿瘤细胞生长,并造成局部肿瘤组织坏死”〕。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73.3%和46.7%,1年生存率分别为90.7%和73.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甲苯磺酞胺的半衰期较短,全身毒性和生殖毒性作用不明显,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轻微的抑制作用。注射对甲苯磺酞胺后会有少量药物从穿刺针眼处溢出,但穿刺处皮肤无坏死,说明对甲苯磺酞胺对正常组织影响不大。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主要不良反应为I一II级的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和呕吐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原发肿瘤切除联合靶向药物治疗期乳腺癌能提高患者疗效和生存时间,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参考文献 [1] 林佐东,李超樟,鄂永成.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胸前神经和肋间臂神经的临床分析[J]. 广西医学. 2011(10)[2] 曹秋波,曾超. 乳腺癌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的临床研究[J]. 重庆医学. 2011(20)[3] 张志勇,丁菊花,吴坚. 改良乳腺癌根治术治疗乳腺癌158例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 2008(25)[4] 曹旭晨.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手术技巧[J].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8(02)[5] 申铭,郑建伟,姜立,刘磊,陈堃,薛新波,刘磊.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双管多孔引流的临床应用及意义[J]. 临床外科杂志. 2008(01)[6] 殷伟强,何建行,熊信国,徐鑫,钟南山. 对甲苯磺酰胺治疗外周型肺癌的临床观察[J]. 广东医学. 2007(01)[7] 褚忠华,陈涛,刘建平,赵海燕,王捷,区庆嘉. ATP-TCA模拟希罗达在消化道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效果[J].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