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肿瘤行半椎板切除术的可行性研究
发表时间:2014-10-08 浏览次数:821次
我们对2012年5月至2013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50例椎管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研究了椎管内肿瘤患者行半椎板切除术的可行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50例椎管内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试验组)。所有患者手术之前均经脊柱磁共振(MRI)诊断并经手术后病理确诊为椎管内肿瘤’。其中男性34例,女性16例,年龄在12}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2岁。病程在0.25一8.7年间,平均病程为4.1年。另选取2011年5月至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50例椎管内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在14}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8岁。病程在0.33一9年间,平均病程为4.5年。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无显著性差异(P>0.O5,具有可比性。2.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在临床表现方面,试验组中31例具有神经根性疼痛,17例感觉障碍,22例运动障碍和反射异常,6例括约肌功能障碍;对照组中30例神经根性疼痛,18例感觉障碍,20例运动障碍和反射异常,5例括约肌功能障碍。在肿瘤部位方面,试验组中10例位于颈椎管,32例位于胸椎管,8例位于腰椎管;对照组中12例位于颈椎管,35例位于胸椎管,3例位于腰椎管。在肿瘤类型方面,试验组中8例为髓内瘤,犯例为髓外硬模下瘤,10例为硬膜外瘤;对照组中10例为髓内瘤,31例为髓外硬模下瘤,9例为硬膜外瘤。3.治疗方法:(1)试验组:患者行半椎板切除术。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后,让患者取患侧向上俯卧位,在C形臂X线机下对MRI显示的肿瘤节段进行有效的对应后,做正中直切口,将皮肤和皮下脂肪切开到棘突,对椎旁肌进行分离,将相应节段的半侧椎板显露出来,依据肿瘤大小用尖嘴咬骨钳将半侧椎板及棘突根部咬除,将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关节突等完整保留、。将黄韧带咬除之后,暴露硬脊膜,然后行囊内切除减压,再沿着肿瘤包膜和蛛网膜界面对肿瘤和神经脊髓的粘连进行分离,将肿瘤全部切除,彻底止血后对硬脊膜进行严密的缝合,在棘间韧带上缝合椎旁肌,同时对棘上韧带进行间断的缝合。(2)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行全椎板切除术。对患者进行麻醉,在C形臂X线机下对MRI显示的肿瘤节段进行有效的对应后,将棘突和双侧椎板常规暴露出来,用尖嘴咬骨钳对双侧椎板及棘突咬除掉,然后将硬脊膜切开,将肿瘤完全切除掉。将硬脊膜及筋膜缝合,同时有效缝合两侧的椎旁肌,使其结合在一起[31。4.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等进行观察和统计,同时对两组患者的肿瘤完全切除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和统计。5术后脊柱稳定性评价:手术之后半年对两组患者进行MRI检查,然后将其和手术之前的MRI检查结果比较。脊柱稳定性良好:手术节段脊柱正侧位曲度变化在15。及以下。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才检验或Fiche:精确概率法。以P<0.O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各项指标的比较: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比对照组少,其差异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肿瘤完全切除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O5,表1)。2.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的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率分别为92.0%和86.0%,试验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O5,表2)。3.两组患者术后脊柱稳定性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脊柱稳定性良好的发生率分别为98.0%和80.0%,试验组患者术后脊柱稳定性良好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4.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0%和12.0%,试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O5,表4)。讨论有研究证实,棘上、棘间韧带所含的神经纤维极为丰富,通过神经反射对腰部肌肉收缩进行有效的调节,使脊柱的精细活动和姿势得以有效维持,同时对二者之间的负荷分配进行有效的协调,不会引起疲劳,对脊柱的稳定十分有利。半椎板切除术对脊柱的稳定性具有较小的影响,能够对脊椎的解剖结构进行良好的保持。但是半椎板切除术只能将一侧的椎旁肌分离和牵开,将棘突保留在原位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视线角度和手术操作造成不良影响,手术切除椎板到关节突关节内侧,通常情况下其宽度在1.0一1.5cm之间,具有相对狭小的手术空间。硬脊膜下和硬脊膜外具有较小的占位病变体积、且偏向一侧生长时,手术操作的要求能够在这一宽度下得到有效满足。Asazuma等认为,从脊柱的弯曲度、操作范围等方面来看,半椎板切除术在椎管内肿瘤的治疗中极为适用。由于病变部位、性质不同,椎管内病变手术则不同。因此,手术之前可以依据患者的临床特征和MRI检查结果尽量对肿瘤周围的解剖层次进行充分地了解,定位、定性诊断肿瘤。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适宜的手术方案,明确半椎板切除人路的适应证,判断半椎板人路损伤周围正常组织的程度,在手术过程中有效地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对于海绵状血管瘤等一些脊髓内良性肿瘤,如果患者的肿瘤具有清晰的边界,偏向一侧生长,且没有超过脊髓后正中沟,则可以考虑给予患者半椎板切除术治疗,通常能够全部切除肿瘤,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术后临床症状,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髓内海绵状血管瘤不同于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含铁血黄素沉着的平面不应该被切除,否则会使术后患者神经功能障碍的危险性极大增加。如果没有含铁血黄素沉着在软脊膜表面,则在切开脊髓之前运用术中超声定位,切除病变后对患者进行检查,将小病变遗留发生再出血的现象进行有效地预防和避免。有研究显示,运用半椎板切除术治疗神经纤维瘤、海绵状血管瘤和脊膜瘤等,通常情况下能够全部切除肿瘤,且不会对患者的神经功能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4J。本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比对照组少,术后脊柱稳定性良好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椎管内肿瘤患者行半椎板切除术具有可行性。总之,椎管内肿瘤患者行半椎板切除术能够显著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有效提高术后脊柱稳定性,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可行,值得推广。参考文献[1] 张晓彪,胡凡,朱卫,周浩,余勇,张煜,李秋平,江瀛川,崔尧元. 脊髓髓内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6(03) [2] Norio Kawahara,Katsuro Tomita,Yoichi Shinya,Tadami Matsumoto,Hisatoshi Baba,Takuya Fujita,Hideki Murakami,Tadayoshi Kobayashi. Recapping T-Saw Laminoplasty for Spinal Cord Tumors[J]. Spine . 1999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