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肿瘤学》

16例囊性脑肿瘤的临床诊断及显微手术治疗的效果评价

发表时间:2014-02-24  浏览次数:630次

颅内囊性肿瘤病变在临床中不太常见,可发生于多类型肿瘤,比如囊性脑膜瘤、胶质瘤、转移瘤和血管细胞瘤等,好发于大、小脑半球,囊性病变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诊断影像学特异性较低,难度较高,因此加强对囊性脑肿瘤的临床诊断研究具有积极意义,探索有效的治疗方式对于提升患者生存几率和生存质量有着重要作用[1]。为分析囊性脑肿瘤临床诊断和显微手术治疗效果,选择2008年1月~2012年12月进行治疗的囊性脑肿瘤患者 16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月~2012年12月间入我院进行治疗的囊性脑肿瘤患者16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研究患者均经过临床确诊且同意参与研究。男10例,女6例,年龄 15~68岁,平均(33.7±4.1)岁。

1.2 诊断

1.2.1 病理诊断:囊性脑膜瘤患者1例,囊性胶质瘤患者9例,囊性血管细胞瘤患者5例,囊性脑转移瘤1例。患者肿瘤分布情况:小脑半球6例,大脑实质4例,CPA区2例,脑侧室4例;幕上10 例,幕下6例。

1.2.2 影像学诊断:选用CT扫描和增强扫描及MRA检查。CT扫描结果:结果显示病灶区域低密度影,其中可见密度稍高的点状和片状密度影,肿瘤实质部分为高密度或不规则影像,局部脑组织有变形和移位现象,肿瘤在周围有水肿带,增强扫描显示肿瘤包膜部分或全部环形强化。部分患者瘤内部分有钙化现象或黏稠蛋白液,分别表现为等密度、略高密度和混杂密度,其中2例患者因脑积水导致脑室系统增大[2]。MRI检查结果:肿瘤血供丰富,T1W1多为类圆形均匀低信号影,T2WI为均匀高信号影,肿瘤及其周围结构与CT扫描结果相同,肿瘤包膜强化明显。

1.3 方法:根据患者肿瘤情况选择合适手术入路,肿瘤累及情况严重患者选用联合入路方式,患者均实施全身麻醉,在显微镜辅助下吸出囊液,对肿瘤内部进行电凝,动作轻柔分离肿瘤结节和包膜等,切除病灶,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保护肿瘤周围的脑组织和神经血管等重要结构[3]。将肿瘤全部切除后,使用生理盐水冲洗瘤床,直到肿瘤内容物和碎屑为止,然后进行缝合,送入病房,进行监测护理。

2 结果

16例患者中全切除12例(75%),大部切除4例(25%),并发症主要以近期神经功能障碍为主,共2例(12.5%)患者,无转移无死亡,复发2例(12.5%),1例为小脑半球,1例为脑侧室。恶性肿瘤患者在术后辅以放疗和化疗。

3 讨论

关于囊性脑肿瘤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有研究认为主要是由于肿瘤内的微血管病变、坏死和肿瘤蜕变造成瘤内小动脉破溃出血和组织急性坏死,坏死病灶融合成囊并在囊内液化成为囊液而形成,也有少部分是来源于肿瘤细胞本身的分泌功能。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其形成原因是由于小囊的变性融合、瘤细胞分泌性质的改变、白质水肿和灌注损伤所导致的脱髓鞘以及血管内皮细胞间隙的液体漏出造成[4]。关于囊性脑肿瘤的临床诊断目前主要依靠CT和MRI影像学诊断结果,作为肿瘤的一种特殊形式,囊性脑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方面也具有一定特殊性,囊性转移瘤、胶质瘤、脑膜瘤等互相之间容易出现误诊[5]。本次研究中的影像学诊断结果也显示各囊性肿瘤病灶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相似性,关于不同种类的肿瘤区分临床还需加强研究。

手术方式是治疗囊性脑肿瘤的临床首选,关键在于不损害脑功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实现全切肿瘤,此次显微手术治疗能够在显微镜下小心的剥除囊壁,减少对周围脑组织和神经细胞的损伤,全切率较高,总体来说临床治疗效果还是比较好的。但是由于患者术后复发率不甚理想,临床中还需要选择其手段辅助治疗,提升全切率、治愈率,降低复发率,神经内镜辅助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综上所述,显微手术能够有效提升囊性脑肿瘤全切率,减少脑组织损伤,有效保护神经功能。

4 参考文献

[1] 李在雨,罗毅男,陈大伟,等.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囊性脑肿瘤的疗效观察[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1,32(6):583.

[2] 文建平,陈冬萍,李卫峰,等.显微外科手术不同入路治疗颅脑肿瘤的临床途径和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34(1):7.

[3] 胡成旺.显微外科治疗侧脑室肿瘤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21(1):64.

[4] 马如钧,张 伟,刘 永,等.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脑肿瘤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19(1):38.

[5] 阿里木江·克里木,杨小朋,李津生,等.丘脑肿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附16例报道)[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0,30(5):289.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