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支架结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1-12-06 浏览次数:545次
任健华,钟雅丽 543001广西梧州市工人医院
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上异常膨出的部分,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率估计1.5%~8%,出血年龄40~70岁,平均50 2岁,女性多于男性[1]。以往开颅手术夹闭一直被认为是动脉瘤治疗的首选方法,但随着血管内技术的发展,血管内支架结合栓塞治疗动脉瘤已成为最新的治疗手段。我科近几年已临床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2005年开始,治疗20个动脉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20例,男7例,女13例,年龄29~70岁,平均53岁;其中18例以蛛网膜下腔脑出血为首发症状,2例以动眼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20例均经脑血管造影术确诊为动脉瘤。
方法:所有患者均全麻。①使用的支架主要为BX Velocity、BX、Sonic与AVES 670。选择支架直径3.0~4.5mm,长度8~33mm[2]。②经股动脉穿刺成功后植入6F导管,确认动脉瘤的大小、形状、位置、瘤体瘤颈的大小,经微导管对动脉瘤进行弹簧圈栓塞[3]。
结 果
19例支架结合栓塞成功,1例术中突发脑血管痉挛,经抢救后好转出院。
护理措施
⑴术前护理:①心理护理:入院后主动介绍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耐心、体贴地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该病的相关知识,避免患者对疾病的不了解而产生的恐惧感,树立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②饮食的护理: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饮食,防止便秘。术前禁食12小时,禁饮6小时。③术前准备: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完善相关各项术前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术前四项、肝肾功能、心电图、胸透和脑CT的检查,了解患者的手术承受能力,为医生提供有效的术前方案。训练床上大小便,嘱勿用力大便。预防感冒和咳嗽,尽量安排患者单独一间病房,减少不必要的探视,保证其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备双侧腹股沟及会阴部皮肤,术前做抗生素皮试、碘过敏试验、麻药皮试,备齐术中用药,送手术时遵医嘱备好病历和携颅脑CT片入手术室。
⑵术后护理:①体位:术后患者返回病房常规予去枕平卧,术侧肢体保持平伸,保持髋关节伸直,制动8小时,腹股沟穿刺点处沙袋加压包扎12小时,绝对卧床24小时,72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每30分钟观察足背动脉搏动1次。②一般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妥善固定好各种管道,严密观察意识、瞳孔、血压、肌体感觉和运动的变化,应用性能良好的心电监护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及吸氧。保持病室环境安静,光线柔和。③穿刺点血肿的预防:局部的血肿容易发生在术后6小时内,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瘀斑、血肿,加压的沙袋有无移位,足背动脉搏动的次数及力度,皮肤的颜色、肢体的温度及痛觉,并做好记录。多数的患者会因为患肢的制动时间过长或平卧位而感到全身酸痛,可指导患者向患侧翻身60°或向健侧翻身20°~30°变换体位,只要保持髋关节伸直、小腿可弯曲,健侧下肢自由屈伸,帮助按摩受压部位。④脑血管痉挛:由于手术本身或栓塞物对血管壁的刺激,患者可出现一过性的神经功能障碍、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肢体瘫痪等。应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定时观察生命体征和神经症状,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通知医生及早处理。患者的血压应低于正常值10%~20%,控制血压期间要密切留意血压的波动范围,帮助患者稳定情绪。遵医嘱应用高血容量稀释疗法,可以改善脑灌注压和脑血量,准确地给予降压、脱水、止痛、抗炎、止血等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用药后的效果。⑤生活护理:每天行口腔护理2次,早晚温水擦浴,做好皮肤清洁,床单整齐无皱褶。协助其定时翻身,恢复期间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及语言的功能锻炼。
讨 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突飞猛进,颅内动脉瘤的诊断越来越明确,介于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有以下优点:①支架作为一种“栅栏”,增加致密栓塞的可能,降低再通和复发,也可以阻挡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避免影响载瘤动脉的血流;②通过支架同时还能隔开动脉瘤,可以作为内皮生长的“横具”;③改变动脉瘤内的血液动力学,减少血流对瘤壁的冲击减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可能性;④支架可以降低重要穿支血管的堵塞事件,最大可能保证穿支血管的通畅[4]。认为在护理过程中,面对这种新技术的开展,护士应有扎实的血管外科护理知识,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74.
2,刘建民,黄清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及长期随访结果[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5,21(20):68.
3,马利杰,许雯.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36例护理体会[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9,25(9):857.
4,吴中学.脑血管疾病的支架应用展望[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5,21(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