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反射法结合中医外治综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体会
发表时间:2012-04-05 浏览次数:637次
作者:吕智超1,吕秉文2 作者单位:1 116044 辽宁大连,大连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 2 117000 辽宁本溪,本溪市平山区中医院
【关键词】 足反射法 中医外治 慢性肾衰竭
慢性肾衰竭(简称慢肾衰)发生于多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脏疾病的晚期。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病,笔者近年来运用“足反射法与中药浴足法”治疗“慢肾衰”取得较大突破。此法可有效地延缓和控制“慢肾衰”的发展进程,改善和基本恢复肾功能。其独特疗效得到有关医院的重视和患者的认可。现介绍如下。
1病案举例
患者,女,42岁。2009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检查确诊为“慢肾衰”。虽经多方医治,却不见起色。2010年初医院建议“透析和准备换肾”,当时患者及家属不愿接受。于2010年3月进行了“足疗和中药浴足”的保守治疗。经1年多的“足疗调整和药浴”治疗,大大地改善了临床症状,降低了各项指标,特别在治疗的后期,“食欲、睡眠”正常了,血压稳定了,月经恢复了(2个月1次),基本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并已上班,在机关做后勤工作至今。
2治疗方法
(1)足反射疗法[1]。前6个月中初3个月进行全足按摩;后3个月对脾胃、肝胆及足三里穴位治疗。后6个月在全足按摩同时,侧重对肾、肺、膀胱、大肠、小肠等反射区的治疗,与此同时配合“中药浴足”。(2)中药浴足(即浴汗疗法)。方为[2]:川椒、红花、苍术、防风、羌活、独活、麻黄、桂枝、细辛、艾叶各25g。煮沸后泡足。40min/次,2次/天,10~15次/疗程。1个疗程后汗出。
3体会
“慢肾衰”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为内科常见而又难治的危重疾病。目前该病大有上升趋势,如若不能掌控发展进程,其末期尿毒症的死亡率极高。虽然西医现已开展了手术移植,可给患者带来希望和转机。但由于治疗费用之昂贵、手术技术之复杂、术后排异性之强、肾源之匮乏,都难以普及和推广。“慢肾衰”相当于中医的“水肿”、“虚劳”、“癃闭”等范畴。多由原发病,如慢性肾炎、肾脏动脉硬化、多囊肾、肾病综合征及糖尿病肾病等疾病引发。其临床症状中医认为:“面色苍白、足底蜡黄”为贫血之象;“唇舌红紫、腰痛如折”为瘀血内阻之象;“畏寒肢冷、少尿水肿”为肾气衰败之象;“恶心呕吐、厌食纳呆”为脾失健运、脾胃衰败之象;“皮干无汗、周身瘙痒”为肺气疲惫之象等。鉴于上述种种症状,中医认为“慢肾衰”主要与“肾、脾、肺”三脏关系尤为密切。所以本病属于正虚邪实之症。正虚乃阴阳气血之虚,邪实乃余毒积蓄之实。其邪毒滞留体内为发病之标,而脾、肾衰败为致病之本。足疗在治疗过程中,本着“久病重病必伤正气”的原则,首先在前6个月中的初3个月,着眼于全足按摩,即整体调整,这样才能把体内各个脏器的潜能充分地调动起来,用自身的治病本能来战胜疾病。与此同时,再侧重“大病先健其中”的治疗法则。在后3个月大力扶植后天脾胃之本来调养先天肾脏之根,以健脾补肾为主。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机体的免疫功能,促使肾脏功能的改善、缓解上述一系列症状,这就是“补先天之虚,必健后天之脾”之说。后6个月在前6个月的基础之上,再着重加强肾、肺、膀胱、小肠、大肠等反射区的调整,通过一段治病,既疏通了上源(开贮了肺气),又利于下流(膀胱和结肠)。这样体内积蓄已久的邪毒得到及时排除(给邪毒以出路)。同时配合“中药浴足”即浴汗疗法。(泡足前饮半杯开水,戴上帽子),可周身发汗。汗出,促进病人体内水邪及代谢尾产物,由皮毛随汗液排出,从而减轻肾脏负担。“足疗与汗浴疗法”两法结合,在临床上对“慢肾衰”的治疗,体现了先扶正(即先留人)后祛邪(即利尿通便、发汗排毒)的治疗大法。在临床上首先健脾,以安五脏。次其益肺,以利尿(肺为水之上源)、通便(肺与结肠为表里)、发汗(肺主皮毛司开合)是行之有效地,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总之,“足疗与浴足”在治疗“慢肾衰”过程中,突出表现为:操作方便、无副作用、安全、稳定、价廉及病家愿意接受等特点。它不但可以通过汗出,代偿性减轻代谢产物在体内的积蓄。通过浴足,还可使药物被体表组织吸收,得以循行于经络血脉,内达脏腑,由表及里的产生治疗效应。这与“足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笔者认为:在“足疗”队伍中,要不断提高施术者的认识。在掌握“足疗技能”的同时,再能精研“中医外治”,并以中医理论辨证施治,这样在临床治疗中,才能左右逢源,并可补“足疗之不及”,易于取得满意疗效。
【参考文献】
1杭雄文.足部反射区健康法学习手册.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3:3.
2卢守谦,王艳秋.中药“浴汗”法治疗慢性肾衰竭.中国医药学报,1989,3: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