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腹膜后肿瘤30例诊治分析
发表时间:2012-04-19 浏览次数:493次
作者:程波 作者单位:乐平市人民医院外一科 江西乐平 333300
【关键词】 腹膜后间隙 肿瘤 诊断 治疗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T)是指来源于腹腔后间隙,除外胰、肾、肾上腺等实质脏器及大血管等肿瘤,非腹膜后器官的肿瘤。由于位置深入、其临床表现又与肿瘤发生部位及其周围脏器关系密切,不易早期确诊。现将我院1982年至2006年手术治疗30例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10~75岁,平均50.1±13.1岁,病程2周~5年。首发症状:腹部包块22例(73.3%),腹痛13例(43.3%),腹胀、便秘、尿频10例(33.3%)。良性肿瘤6例(20%),恶性肿瘤24例(80%)。
1.2 诊断 本组行B超检查27例,17例(61.5%)提示腹膜后或腹腔囊性或实性占位病变;23例CT检查,18例(78.2%)显示腹膜后占位病变,其中部分中心囊性变或钙化;腹部平片12例,3例发现肿块内有钙化;静脉肾盂造影9例,3例显示同侧肾、输尿管受压移位或梗阻。
1.3 治疗 本组30例均手术治疗,肿瘤切除率为73.3%(22/30),其中肿瘤全切除14例(良性4例,恶性10例),全切除率为46.6%,肿瘤部分切除8例(良性1例,恶性7例),部分切除率为26.6%,探查加活检8例(26.6%),联合器官切除7例(23.3%)。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部分切除或活检中有6例术后外院行介入化疗或栓塞,3例缓解。复发时间3个月~5年。肿瘤复发2次手术5例,3次手术2例,均在外院手术。
2 讨论
2.1 诊断 PRT的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简单无创伤,可发现占位并判断囊实性,可首选。CT检查对本病诊断最有价值,不仅可发现腹膜后包块,具有定位准确等优点(其定位准确率80%左右[1]),且可确定与临近脏器及大血管关系。X线检查也是常用方法,对畸胎瘤诊断率较高,但常被忽略。MRI能多层次、多部位显示肿瘤的位置与大小,显示大血管、输尿管、膀胱受累情况,是目前诊断PRT的最好方法。PRT 80%为恶性[2],切腹膜后空隙大,肿瘤为浸润和压迫邻近器官前可无明显症状,早期诊断困难,一旦出现症状已属中晚期,且常被误诊。
2.2 治疗 手术切除是治疗PRT最有效方法,除腹膜后恶性淋巴瘤外,能否完整切除肿瘤是治疗成败关键,所有病例术前均应考虑联合器官切除可能,常规肠道准备、导尿、备血等,对同时侵及多个脏器的PRT可考虑多脏器联合切除。手术要点:PRT不论良性或恶性,要求充分暴露,沿肿瘤包膜在直视下由浅入深分离,供应血管常位于肿瘤基底部。如肿瘤位置深,可在靠近基底部进入包膜内剥离,当移去瘤体后再切除包膜,包膜应尽可能切除减少复发几率,无法全部切除时可切除大部分,将粘连大血管及重要脏器部分留存,既减轻压迫症状又起到减瘤作用。尽管影响肿瘤预后主要因素是病理分级及能否完整切除,但放疗可使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如软组织肉瘤缩小。关于化疗,由于组织来源不同,药物反映差异大,目前无统一方案,效果也不肯定。
【参考文献】
[1]陈丰根,姚茹国,黄学全,等.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J].现代医用影像学,1997,6(3)∶306
[2]牛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7,17(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