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肿瘤学》

回盲部炎性假瘤11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2-02-29  浏览次数:1144次

  作者:于博  作者单位:730020甘肃兰州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关键词】 炎性假瘤 回盲部 分析

  资料与方法

  收治回盲部炎性假瘤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24~76岁,平均52岁;病程1~21个月,平均5.5个月。右下腹痛及腹块9例,腹痛、腹胀6例,消瘦8例,慢性腹泻3例,不全梗阻1例,低热7例(经术前应用抗生素后均恢复正常)。全部病例无腹水、血便、贫血等症状。

  辅助检查:6例有白细胞升高,2例中性粒细胞比例偏高。CEA均为阴性。大便潜血试验均为阴性。B超或CT检查于全部病例均有下腹部肿块,无腹水及肝转移等症,7例提示有腹腔内淋巴结肿大。9例行钡灌肠检查,其中7例回盲部有不规则充盈缺损,肠腔狭窄。8例行纤维结肠镜检查其中3例回盲部呈溃疡型肿块,5例有肿块向肠腔突出,黏膜完整。取活检病理报告均为肠黏膜慢性炎症。

  诊断及治疗:术前均拟诊为回盲部癌可疑,进行手术治疗。术中探查肿块位于回盲部及周围,肿块大小为35cm×35cm×4cm~13cm×11cm×10cm,质硬,部分呈结节状。5例有大网膜粘连,4例有周围肠管粘连,6例伴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1例合并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因无术中冰冻切片设备,均按回盲部癌行右半结肠切除术,粘连的大网膜、肠管及淋巴结肿大的系膜手术时一并切除。术后病理检查均为回盲部炎性假瘤。肠系膜肿大淋巴结及腹膜后所取淋巴结病理检查均呈慢性炎症。术后病人恢复良好,无一例复发。

  讨 论

  WHO软组织肿瘤国际组织学分类专家组将炎性假瘤定义为“由分化的肌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胞组成的、常伴有大量浆细胞和(或)淋巴细胞的肿瘤”。其主要由梭形细胞、肌成纤维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组成。它的组织学形态主要有三种类型:黏液样/血管型、丰富梭形细胞型和少细胞纤维型。炎性假瘤患者的病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文献报道感染在肝脏炎性假瘤中起重要作用,近50%的肝脏炎性假瘤有感染史。部分回盲部炎性假瘤病例有腹痛、发热及白细胞升高等表现,所以推测其发生可能与感染有关,但大多数病灶中找不到细菌,故认为回盲部炎性假瘤为细菌感染所致的证据不足。近年来研究认为其与免疫反应有关,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1]。免疫组化检测其中的浆细胞具有多克隆性。

  回盲部炎性假瘤易误诊为回盲部恶性肿瘤,其原因:①临床少见,对此病认识不足,缺乏特有的症状和体征;②本病临床表现及体征与回盲部恶性肿瘤有相似之处;③缺乏特有的辅助检查诊断措施,B超、CT、MRI及X线等影像学检查均缺乏特异表现。即使具有C反应蛋白升高、CEA(-)、大使潜血试验(-),也不能排除回盲部恶性肿瘤的可能性;④纤维结肠镜检查示盲肠黏膜完整及活检慢性炎症有助于本病诊断,但临床上常由于担心取材不准造成恶性肿瘤漏诊,而不能确诊;⑤细针穿刺检测到梭形细胞区域会误认为间质性肿瘤[2]。因此,术中肿块多部位活检或整块组织连续快速冰冻切片见到以梭形细胞为主,含数量不等的胶原及由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组成的炎性成分,才是确诊本病的主要方法。

  本病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由于本病易误诊为回盲部恶性肿瘤,所以文献报道中绝大部分采取了右半结肠切除术式[1-3],本组11例全部采用了右半结肠切除术式。本病有发生恶性变、浸润、转移的特点,加之回盲部解剖特点所致局部切除术后并发症较多,所以,即使确诊的回盲部炎性假瘤仍以选择右半结肠切除术式比较妥当。本病预后好,术后是否需要进行其他后续治疗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明章,罗义刚,张贤良.回盲部炎性假瘤12例报告.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1998,5(1):40.

  2 薛光盈,曲海燕,陈方焘.回盲部炎性假瘤5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2(8):1251-1252.

  3 范立桥,张阳德,范钦桥,等.回盲部炎性假瘤.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24):77.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