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链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2-08-09 浏览次数:549次
作者:袁媛,高东来,贾春芳,郑文亚 作者单位:1.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山西 大同 037008;2.山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西 太原
【摘要】 目的:观察溶栓剂-国产重组链激酶(r-Sk)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以及其安全性. 方法:自2004年1月至2004年11月间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3例经国产重组链激酶溶栓治疗的血管再通率、急性期死亡率、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为80.9 % ,严重心律失常11.6 % ,心源性休克2.3 % ,脑出血2.3 % ,4周死亡率4.7 % 。无其他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及过敏反应发生。结论:国产重组链激酶(r-Sk)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关键词】 心肌梗死 链激酶 血栓溶解疗法
本课题研究选用我科于2004年1月至2004年11月间入院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3例,经青岛国大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重组链激酶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43例均为我院CCU (冠心病监护室)监护病人,其中男39例,女4例。年龄38岁~72岁。均为持续性胸痛> 30 min, 心电图提示ST段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肢体导联抬高≥0.1 mV,或在相邻两个以上胸前导联抬高≥0.2 mV,发病12 h以内,无溶栓禁忌证。梗死部位:前壁(包括前壁,前间壁或前壁+高侧壁)25例,下后壁16例(其中4例合并右室梗死)和前壁+下壁2例。溶栓开始距急性AMI发病时间≤6 h 36例(83.7 %),6 h~12 h 7例(16.3 %)。
1.2治疗方法
溶栓前常规记录18导联心电图,查血、尿常规、凝血4项、心肌酶、肌钙蛋白I、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取标本后即开始溶栓:即刻嚼服肠溶阿司匹林300 mg,以后300 mg/d, 3 d后改为75mg/d ~100 mg /d长期服用; r-sk 150万U 加入5 %葡萄糖注射液100 ml, 1 h内静脉滴入;溶栓后考虑血管再通者且测APTT〈70 s者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用5 d~7 d;根据病情需要选用硝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ACEI,他汀类降脂药物及抗心律失常药物,对症处理并发症。
1.3观察及监测指标
胸痛减轻及缓解时间;再灌注心律失常;溶栓开始后3 h内每0.5 h记录心电图1次,以后3 d内每天记录1次;发病24 h内每2 h抽血查CK及CK - MB;观察过敏反应,低血压、出血等不良反应;观察溶栓治疗4周内并发症及转归。
1.4 血管再通疗效判断标准(采用临床溶栓再通指标)
溶栓2 h内胸痛缓解;溶栓2 h内心电图抬高最显著的导联ST段迅速下降≥50%;溶栓2 h内出现短暂的再灌注心律失常;CK高峰前移至l6 h,CK-MB高峰前移至14 h。以上4条标准中符合2条或2条以上者判为血管再通。若在溶栓后3 h达到血管再通者为延迟再通。
2 结果
43例中有1例在溶栓开始30 min时出现脑出血后死亡而无法判断再通率外,34例达到再通标准,占80.9 %; 8例未达到再通标准,占19 %。死亡2例,其中脑出血1例、1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血管未通于入院第2 天死于心源性休克。不良反应:无过敏反应,低血压3例,并发症:Ⅲ度AVB 1例,窦性心动过缓1例,室性心律失常3例。 3 讨论
AMI的再灌注治疗是目前公认的疗效显著而相对较为安全的治疗方法[1],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及时、充分、持续的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是再灌注治疗中最好的方法[2],但在目前国内经济和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条件, AMI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再灌注治疗仍以溶栓为主。本研究国产重组链激酶溶栓治疗AMI患者43例,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为80.9 %,严重心律失常11.6 %,心源性休克2.3 %,脑出血2.3 %,4周死亡率4.7 %。无其他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及过敏反应发生。证实了国产重组链激酶(r-Sk)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 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 [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710-725.
[2]Smith SC,Dove JT,Jacobs A, et al. ACC/AHAguidelines fo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Areport of the ACC/AHA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 (committee to revise the 1993 guide lines for PT-CA)[J]. J Am Coll Cardiol,2001,37:2239-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