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母细胞瘤
发表时间:2011-11-02 浏览次数:463次
作者:陈水斌,黄艳丽 作者单位:解放军第175医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关键词】 骨母细胞瘤 X线 CT检查
1 资料
患者男,8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右髋部疼痛、跛行1 d入院。查体:右侧腹股沟中点轻压痛,右髋关节各方向屈伸均稍受限,活动时疼痛加重。左侧股骨粗隆部膨隆,局部皮肤无红肿破溃,无血管充盈,皮温正常。
2 辅助检查
2.1 X线片显示
左股骨上段轻度膨胀性骨破坏,其内密度不均,可见斑片状高密度,未见明显骨膜反应,周围软组织无明显肿胀(图1)。
2.2 SCT及MRI显示
左股骨上段粗隆间病灶,呈分叶状,可见骨性分隔,肿瘤突出于骨皮质外,无明显骨膜增生,软组织稍受挤压,增强后肿瘤呈分隔状强化。初步诊断:考虑左股骨上段粗隆间良性骨肿瘤。
2.3 病理
瘤组织中片状、条索状及小梁状的骨样组织相互吻合,并呈现不同程度的钙化和骨化,大量分化良好的肿瘤性骨母细胞紧密排列在新生骨质的边缘,骨母细胞大小较一致,可见少数多核巨细胞,间质血管丰富,明显扩张。最后诊断:左股骨上段)骨母细胞瘤。
3 讨论
骨母细胞瘤(osteoblastoma)又叫成骨细胞瘤,属少见肿瘤,起源于成骨性结缔组织,约占原发性骨肿瘤的1%,男性略多于女性,好发于11岁~30岁的青少年[1];病程缓慢,但生长活跃,临床上患者多以局部肿块和疼痛就诊。有些骨母细胞瘤可出现生物学行为的侵袭性,故目前认为不能一律称为良性骨母细胞瘤,且手术不彻底时常易复发,恶变。因此根据肿瘤的组织学表现,把骨母细胞瘤分为良性骨母细胞瘤和恶性(侵袭性)骨母细胞瘤。
由于骨母细胞瘤较为少见,又因病灶的发生部位、类型和病程的不同,其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对其准确诊断有一定的难度,而各种检查都有其优点、缺点。
平片简单易行,且费用低,是诊断骨病的最为常用、首选的方法, X线平片基本上都能发现病灶,早期多显示为密度较低的透亮区,以后可随着钙化、骨化出现密度逐渐增高。
CT检查能清楚显示骨母细胞瘤病变部位、范围,观察病灶内部的细微结构,骨质破坏程度和骨壳情况以及有无软组织肿块,特别对骨解剖部位复杂、重叠多而X线平片显示困难的区域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CT还有利于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尤其是脊柱病变,观察椎管有无狭窄,显示对硬膜囊的压迫等方面均有优势[2]。
MRI是具有较高诊断价值的检查方法,不但具有CT上述大部分优点,由于其多层次、多方位、多参数的成像带来更为丰富的诊断信息,有利于术前定性诊断,制定手术方案和估计手术风险。骨母细胞瘤MRI检查多呈膨胀性生长,呈不均匀性T1长T2信号,大部分病灶可见单发或多发囊状骨质破坏,可见液液平,周边骨皮质变薄,病灶边缘骨质轻度硬化,有时可形成较厚的厚化缘,甚至呈结节状,一般骨膜反应不明显,周围软组织可轻度肿胀,而软组织肿块大多不明显。因骨母细胞瘤的间质含有丰富的血管,病灶强化多较明显[2]。
综合影像学检查能提高骨母细胞瘤诊断符合率,在术前为临床提供一些定位的帮助,但尚需与下列几种疾病相鉴别。骨样骨瘤具有较小的瘤巢和较多的骨硬化,疼痛较重,发展缓慢,无恶变;骨母细胞瘤体积较大,周围骨硬化较少,发展较快,疼痛轻微,可有恶变。骨巨细胞瘤发生于干骺端,多在骨骺融合后,为偏心性膨胀性生长,常有皂泡样表现,病变无钙化或硬化缘;而骨母细胞瘤虽也是膨胀性改变,常有钙化或骨化,有时有较厚硬化边。软骨母细胞瘤好发于长骨的骨骺并可向干骺端扩张。大多呈偏心性膨胀性生长,边缘可有硬化,钙化较少,可伴有骨膜反应;而骨母细胞瘤好发于脊柱和长骨干骺端,瘤内有斑块状骨化影或钙化影。本例患儿临床症状不典型,以右髋部疼痛就诊,影像表现缺乏特异性征像,术前难以与其他返流骨病相鉴别,最终需靠病理确诊。
【参考文献】
[1]许尚文,张雪林.骨母细胞瘤的MRI诊断价值[J].放射学实践,2005,20(3):245247.
[2]许尚文,曾建华.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J].医学影学杂志,2005,15(1):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