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肿瘤学》

肾透明细胞癌MRI表现

发表时间:2011-09-05  浏览次数:436次

  作者:冷永新  作者单位: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放射科,上海 200072

  【摘要】目的 分析肾脏透明细胞癌的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诊断的正确率。方法 对18例肾脏透明细胞癌1.5T MRI平扫后行动态增强及延迟期扫描,对比剂为GadoliniumDTPA。结果 肾脏透明细胞癌以皮髓期实质部分强化明显、肿瘤信号不均匀、假包膜多见为主要特点。结论 肾脏透明细胞癌的特征性MRI表现有助于和其他肾脏恶性肿瘤鉴别诊断。

  【关键词】 肾癌 透明细胞 磁共振成像

  肾透明细胞癌是肾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因其血供丰富,恶性程度高,血行转移早,故临床预后往往不佳。笔者收集临床资料完整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脏透明细胞癌18例,分析其MRI表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8例患者中男13例,女5例,年龄37~78岁,平均52岁;12例无明显临床症状及体征,6例因腰痛、血尿及腹部肿块就诊。

  1.2 MRI扫描方法

  采用Philips Intera 1.5T Power MRI扫描机,腹部体线圈。患者取仰卧位,先行横断位T1WI/SE、T2WI/TSE及冠状位抑脂相(T2WI/TSE/FS)平扫,后行冠状位动态增强扫描(皮髓早期:对比剂注射后20~30s;皮髓晚期:对比剂注射后40~50s;实质期:对比剂注射后100~120s)及横断位、冠状位T1WI/TFE序列延迟扫描(排泄期:对比剂注射后360~480s),取对比剂GadoliniumDTPA 30ml,于肘静脉快速推注。

  2 结 果

  2.1 MRI平扫检查

  本组18例患者均为单肾发病,其中左、右肾各9例;16例患肾体积增大,局部轮廓改变,2例患肾体积无明显增大。病灶最小为1cm×1.5cm×2cm,最大为7cm×8cm×8cm;9例病灶长径小于4.0cm,9例病灶长径大于或等于4.0cm。T1WI呈等信号13例,混杂信号3例,等低信号2例;T2WI呈均匀较高信号2例,混杂信号14例,均匀等信号2例。抑脂相病灶信号减低不明显。16例患肾T2WI及抑脂相可见完整包膜,仅2例患肾包膜显示欠清楚。 MRI平扫检查T1WI呈均匀等低信号

  MRI平扫检查T2WI呈不均匀较高信号,信号混杂,边缘见低信号假包膜环绕

  2.2 MRI动态增强检查

  18例患者中16例病灶在皮髓早期有较明显强化,强化程度低于肾脏皮质,高于肾脏髓质;实质期病灶实质部分明显强化,12例病灶以边缘强化为主,病灶内不均匀强化,可见不规则坏死、囊变区;动态增强扫描各期均无强化,4例病灶不均匀强化。剩余2例患者中1例病灶皮髓早期无明显强化,实质期轻度均匀强化;1例病灶皮髓期明显均匀强化,实质期病灶信号减低。

  2.3 MRI延迟扫描检查

  16例病灶延迟信号均较正常肾实质减低。3例病灶向肾盂内生长,肾盂、肾盏受压、破坏。1例病灶下腔静脉右肾静脉汇入处可见附壁癌栓形成,1例后腹膜淋巴结转移。

  3 讨 论

  肾透明细胞癌起源于近曲小管的上皮细胞,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肿瘤大小不一,呈圆形,表面血管丰富。肿瘤生长缓慢,与相邻肾实质分界清楚,有假包膜;肿瘤中央有纤维索条将其分隔成不规则的小叶;瘤内可有坏死、囊变、出血和钙化;所以,肾透明细胞癌的MRI表现极为多样。

  2004年WHO公布了肾肿瘤新的组织学分型法,根据肿瘤细胞的形态学特点,结合基因改变及肿瘤起源将肾细胞癌(RCC)分为以下10种亚型:透明细胞癌、多房性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集合管癌、髓质癌、Xp11易位癌(Xp11.2易位癌/TFE3基因融合相关RCC)、RCC合并神经母细胞瘤、黏蛋白管状和梭形细胞癌及未归类RCC[1]。在上述10种亚型的RCC中,透明细胞癌、多房性透明细胞癌(多房囊性RCC)、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和未归类癌约占98%,其中透明细胞癌约占70%。

  较小的肾透明细胞癌(长径<4.0cm)因肿瘤组织无明显出血、坏死、囊性变,且其T1与肾脏髓质T1时间相似,在T1WI为均匀等信号,肿瘤T2时间略长于肾髓质T2时间,在T2WI为均匀略高信号。肿瘤生长缓慢,对周围肾组织压迫及纤维组织环绕,形成假包膜,MRI上表现为T1WI、 T2WI环绕肿块低信号,尤以T2WI显示明显。假包膜为诊断低度恶性肾癌可靠的征象。有资料显示,长径<4.0cm 的肾癌假包膜发生率远高于>4.0cm者,且病灶越小发生假包膜的概率越高 。本组16例假包膜中9例均见于长径<4.0cm的病灶中,病灶均为圆形或类圆形,病理报告肿瘤均为低度恶性。由于较大肿瘤(长径>4.0cm)的恶性程度相对较高,生长迅速的肿瘤中心供血不足,引起肿瘤出血、坏死或囊变,且肿瘤向周围肾实质内浸润生长,MRI上信号不均匀,T1WI为混杂信号(如有出血,细胞外高铁血红蛋白缩短T1,可见有小片状高信号),T2WI为混杂高信号(囊变区信号更高)。本组有2例病灶T1WI为均匀低信号,T2WI为均匀高信号,增强后不规则环状强化,为囊性肾癌,其病理基础是肿瘤坏死、囊性变彻底或同时癌栓引起肾小管或肾小动脉阻塞,另外,起源于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的肾透明细胞癌亦会以囊肿形式生长。

  有学者[24]认为,肿瘤的强化程度是鉴别RCC亚型最有用的参数。肾脏透明细胞癌为富血供的肿瘤,注入对比剂后,皮髓期、实质期及排泄期肿瘤实质均能明显强化,尤以皮髓期强化弱于肾皮质,高于肾髓质,信号对比最强烈,显示小肾癌最分明。随增强时间延长,肿瘤信号逐步升高,约1min后达到峰值。GdDTPA为肿瘤细胞外间隙分布的造影剂,廓清较慢,延迟后病灶仍保持长时间增强效果,不同于CT延迟增强表现。Fujimoto等[5]分析了直径≤5cm肾癌的CT增强结果,认为皮髓期显示明显强化只出现在透明细胞癌(75%)而不出现在其他类型的细胞癌。Wildberger等[6]根据肿瘤大小、边缘、形态及强化情况来区别肾癌亚型,认为区别透明细胞癌和其他亚型敏感性约为72%。Sheir等[7]认为在皮髓期及排泄期,透明细胞癌比其他亚型强化明显。Kim等[4]用定量的CT值区分透明细胞癌和非透明细胞癌,认为透明细胞癌的明显强化是因为病理上有富血管及小泡状的结构。

  彭令荣等[8]研究发现,CT值是诊断肾癌亚型的非常有价值的参数,特别是对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癌与嫌色细胞癌,其准确性在皮髓期高达97.3%,实质期达90.4%,排泄期达88.5%。在皮髓期、实质期及排泄期,透明细胞癌比其他两种类型的癌肿强化明显。肿瘤的强化形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97.3%透明细胞癌显示不均匀强化或主要周边强化。本组病例时间信号曲线显示:病灶皮髓期有较明显强化,实质期病灶实质部分明显强化,排泄期病灶较正常肾实质信号低。这一结果与彭令荣等[8]研究结论相符。

  肾窦内脂肪在T1WI为高信号,肾窦有无侵犯于T1WI显示最分明。MRI特有血管流空效应,肾静脉流空效应消失,代之以软组织块影,则为肾静脉癌栓。

  T1WI腹腔及腹膜后脂肪为高信号,而转移淋巴结为低信号,T2WI的脂肪抑脂相(T2WI/TSE/FS)转移淋巴结为高信号。T1WI及T2WI/TSE/FS均是观察淋巴结是否转移的很好的检查序列。笔者认为,T2WI/TSE/FS不易漏诊肿大淋巴结,腹腔及腹膜后脂肪信号均抑制为黑色,肿大的淋巴结显示为较高信号,异常分明。

  MRI有多种成像参数,且软组织分辨率高,能明确显示假包膜,可多方位成像(准确显示邻近结构有无侵犯及肿瘤起源等)。较大的肾癌不需增强扫描就能明确诊断,即使作增强,因造影剂GdDTPA在细胞外间隙分布,几乎无肾毒性,尤其适合于对碘过敏或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检查,亦无电离辐射损伤。其不足之处是:对钙化显示不如CT明显,检查时间较长(新开发的MRI机检查时间已很短);另外,部分患者有MRI检查禁忌证。

  RCC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与组织类型密切相关,透明细胞癌的预后较差,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55%~76%和70%[24]。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无症状的RCC及小RCC的检出比例在不断提高。对部分体积较小、预后较好的RCC亚型可以选用保留肾单位的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肿瘤剜除术或冷冻、射频消融术等非外科手术方法治疗[9]。治疗前如能明确RCC的亚型,将有助于预后的判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

  【参考文献】

  [1]Eble J N,Sauter G,Espstein J I,et al.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pathology & genetics,tumours of the urinary system and male genital organs[S].Lyon:IARC Press,2004:943.

  [2]Amin M B,Amin M B,Javidan J,et al.Prognotic impact of histologic subtying of adult renal epithelial neopalsms:an experience of 405 cases[J].Am J Surg Pathol,2002,26:281291.

  [3]韩希年,刘光华,王俭.肾细胞癌的不典型CT、MRI表现[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5,26:3841.

  [4]Kim J K,Kim T K,Ahn H J,et al.Differentiation of subtypes of renal cell carcinoma on helical CT scans[J].AJR,2002,178:14991506.

  [5]Fujimoto H,Wakao F,Morijama N,Alvelar architecture of clear cell renal carcinoma(

  [6]Wildberger J E,Adam G,Boeckmann W,et al.Computed tomography characterization of renal cell tumors in correlation with histopathology[J].Invest Radiol,1997,32:596602.

  [7]Sheir K Z,Mohamed E,Mosbah A,et al.Differentiation of renal cell carcinoma subypes by multislice computerized tomography[J].J Urol,2005,147:451458.

  [8]彭令荣,韩希年,单鸿,等.16层螺旋CT三期动态扫描对肾癌亚型的诊断价值初探[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26,476480.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