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性原发性双乳硬癌一例诊治体会
发表时间:2011-08-31 浏览次数:467次
作者:梁盛辉,韦恺 作者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西南医院,广西百色市人民医院心胸颈乳外科,广西百色 533000
【关键词】 乳硬癌;双侧;原发性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是指双侧乳腺同时或先后发生的独立的原发癌灶。若双侧乳腺癌发生且时间间隔<6个月者,称为双侧同时性乳腺癌( bilateral synchronous breast cancer,BSBC),而发生时间间隔>6个月者,则称为双侧异时性乳腺癌(bilateral asynchronous breast cancer, BABC)。我科2009年收治1例同时性原发性双乳硬癌病例,现报告如下。
病例介绍
患者女,46岁,发现双侧乳腺肿物1年余入院。肿物出现后一直未作任何处理,也无特殊不适伴随症状,因见肿物逐渐增大才就诊而入院。查体:双侧乳房不对称,左侧乳头内陷,其乳晕下方皮肤有桔皮样改变,可及左乳头后方,以此为中心有一直径约8 cm大的范围组织质硬,边界不清,与皮肤固定,基底部尚可推动;右侧乳房8至11点钟位可及约6 cm×4 cm大的范围组织性质同前,双侧腋窝未及明确的淋巴结肿大。B超示:双乳稍强回声包块,形态欠规则,左38 mm×20 mm,右34 mm×18 mm,边界不清,分布不均匀,未见异常血流信号,左腋窝可见8 mm×6 mm大的肿大淋巴结。予手术切除双乳肿物送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报告为:(左乳肿物)浸润性导管癌,(右乳肿物)硬癌?硬化性乳腺腺病待排。遂行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常规病理结果:(左右乳肿物)符合硬癌,部分呈浸润性小叶癌。左侧腋窝淋巴结见有癌组织转移(8/11)。再行右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右侧腋窝淋巴结见有癌组织转移(6/13),免疫组化示:PR(+),ER(-),CerbB2(+)。术后转肿瘤科治疗,目前生存良好。
讨论
1.诊断标准
乳腺是成对的器官,同时受到内分泌及致癌因素等影响,双侧乳腺均可发生相同或不相同类型的肿瘤病变,在临床上BPBC比较少见,发病率不高,据国内报道为2.5%~3.67%[1~3],而BSBC发病率比BABC更加低。我科自从2002年至2009年共收治乳腺癌病人500例,而同时性原发性双乳硬癌病例仅此一例,由此可见此病例之特殊, BPBC发病率之不高。该病例双乳肿物同期出现,1年余后才治疗,在此之前肿物病理资料无从得知,诊断上还是考虑为BSBC。对于BPBC的诊断标准,目前国内外文献达成共识的是:①双侧乳腺中分别找到原位癌成分,如导管癌、小叶癌等;②双侧癌肿病理不同;③双侧乳癌病理相同,而先发侧无复发,淋巴结引流区转移阴性及无远处转移;④生长部位:原发性乳癌位于乳腺的外上象限居多,而转移性乳癌一般位于内侧象限;⑤生长方式: 原发乳癌边缘多为毛刺状,边界不清,而转移癌灶常为多发,呈膨胀性生长,边界较清楚。
2.病理特点
乳腺硬癌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较少见的一种特殊类型,它以肿瘤的实质少、间质丰富、质地坚硬而得名,其以独立类型出现者甚为少见,而在其他类型乳腺癌中伴有硬癌区域者较多见。因乳腺硬癌的形态特点决定易将伴硬癌区域的其他类型乳腺癌诊断为硬癌,甚至将硬化性乳腺腺病误诊为硬癌,尤其是快速冷冻切片时更容易造成混淆,因此病理科医师除了要掌握各类型乳腺癌的特征外,还要做更多的工作,如多处取材,多做切片以及提高切片质量要求,这样才能看清病灶全貌,作出更准确的诊断。
3.治疗
BPBC的治疗与单侧乳腺癌一样以手术治疗为主,结合术后的放疗、化疗和内分泌治疗等。BPBC经积极治疗后,其疗效与单侧乳腺癌相似,因此,对BPBC应尽早施行乳腺癌根治术。影响BPBC预后的因素与单发乳腺癌相同,与其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文献报道 BABC较BSBC预后为好,且异时性间隔时间越长预后则越好[4]。
【参考文献】
[1]毛 杰,海 健,张超杰,等.双侧原发乳腺癌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4, 14(9): 105-107.
[2]王 勐,方志沂.双侧乳腺癌100例临床分析[J].癌症,2005, 24(9):1115-1117.
[3]余科达,狄根红,柳光宇,等.原发性双侧乳腺癌预后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06,21(1): 66-69.
[4]施俊义,华积德,申功恩.双侧乳腺癌28例分析[J].陕西肿瘤医学,1999,7(1):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