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A、2DDSA和3D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发表时间:2011-08-16 浏览次数:311次
作者:徐宁,佟丹,王宏磊,王柏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关键词】 动脉瘤,CTA 2D DSA,3D DSA
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病,致死率和病残率较高,早期诊断并处理动脉瘤是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的有效手段。以往对动脉瘤的诊断多通过2DDSA来进行,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发展,CTA和3DDSA逐渐应用于临床,在动脉瘤的诊断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对2DDSA、CTA和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价值进行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经头部CT或腰穿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37~75岁(平均56.3岁)。HuntHess分级Ⅰ级15例,Ⅱ级10例,Ⅲ级5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CTA、2DDSA及3DDSA进行颅内动脉瘤的诊断。CTA检查采用GE公司lightspeed 16多层螺旋CT机,经右侧肘正中静脉注入Ultravist 300,速度为2.5 ml/s。扫描条件:延迟时间14~20 s,电压120 kV,电流40 mA,层厚0.625 mm,螺距比0.562∶1,视野20。所得数据经Advantage workstation AW 4.106处理,获得CTA图像。2DDSA及3DDSA采用SIMENS公司AXIOM Artis dTA(with syngo DynaCT)平板探测器数字减影系统,于双侧颈内动脉和一侧椎动脉进行造影。行2DDSA检查时,获取正侧位图像,必要时行斜位造影。造影条件:注入Ultravist 300,总量5 ml,速度4 ml/s,压力300 kPa,扫描速度6 F/s。行3DDSA检查时,选择INSPACE 3D DSA H 5S1KDS/F操作程序,高压注射器设定为总量18 ml,流速3 ml/s,放射线延迟1 s。造影后将数据上传到XLEONARDO工作站,处理为三维图像。
2 结果
经CTA诊断动脉瘤30个,经2DDSA诊断动脉瘤31个,经3DDSA诊断动脉瘤35个。经χ2检验,CTA与2DDSA无显著性差异,而3DDSA与CTA、3DDSA与2DDSA差异显著。对于明确诊断的动脉瘤,经CTA和3DDSA工作站处理后,均能够比较明确的判断动脉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而经2DDSA往往需要调整很多角度方能显示清楚动脉瘤的毗邻关系,其中有3例动脉瘤由于周围血管关系复杂,未能调整到合适角度达到清楚显示。所有动脉瘤均经开颅手术夹闭或介入栓塞证实。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所致的颅内出血是动脉瘤致死的主要原因,因此早期诊断动脉瘤并作出合适处理是防止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有效手段。2DDSA是诊断动脉瘤的传统方法,它一直被作为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CTA和3DDSA逐渐成为了动脉瘤诊断的常用方法。由于目前三种方法同时存在,因此有必要对其诊断价值进行评价。
2DDSA在动脉瘤的诊断上一直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成像质量稳定,对动脉瘤的显示真实,可以明确给出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信息,但其只能给出重叠的二维影像,需多次调整投照角度方能将动脉瘤显示清楚。CTA和3DDSA由于有后期的工作站处理,可以对所成图像进行任意切割,删除不必要的影像,有针对性的保留目标血管,从而可以对动脉瘤进行精确分析。CTA在后期处理时,由于要反复去掉一些骨质影像,所以对操作者要求很高,而3DDSA由于即时减影,直接显示血管情况。CTA和3DDSA可以对图像进行任意的旋转,可以对动脉瘤进行全方位精确显示和分析。由于成像原理的不同,CTA对一些微小血管的显示并不理想。本研究表明,从诊断的准确率来看,CTA和2DDSA无显著性差异,而3DDSA由于综合了CTA和2DDSA的优点,其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CTA和2DDSA。
2DDSA由于仅能显示二维图像,因此,动脉瘤往往和周围血管重叠在一起,无法清楚判断动脉瘤的瘤颈及其与周围血管关系。这种显示上的缺陷,直接导致了进一步治疗上的困难。CTA和3DDSA由于可以任意旋转并切割图像,因此总能找到合适的位置显示动脉瘤及其周围血管。CTA和3DDSA这种显示上的优势,可以帮助确定手术入路以及选择栓塞治疗时的工作角度。CTA不能动态观察血流,无法正确判断血液流动的方向〔1〕。在本研究中,通过CTA和3DDSA均能找到合适的动脉瘤显示角度,而2DDSA则存在着一定的缺陷。CTA仅需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故损伤很小;检查时间短,一次扫描即可成像,对于那些因蛛网膜下腔出血而躁动的病人十分有利。2DDSA和3DDSA均需行股动脉穿刺,损伤比较大〔2〕;一次投照仅能观察一根主要血管,需要多次调整导管位置,耗时较长;3DDSA由于需两次采集数据,并且持续注药,需要患者高度的配合;术后需特殊护理,相对并发症较多。
综上,3DDSA由于结合了2DDSA和CTA的优点,因此在动脉瘤的诊断上拥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成为了动脉瘤诊断新的金标准。CTA由于其无创伤性和经济性以及与传统2DDSA相近的准确率,应该成为动脉瘤诊断的筛选检查手段。CTA和2DDSA的检查结果之间可以互相补充和印证。2DDSA是3DDSA诊断的基础,3DDSA是2DDSA诊断的补充〔3〕。在介入治疗中,可以通过3DDSA对动脉瘤周围情况进行分析,确定工作角度,然后在2DDSA下进行工作。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常规行CTA检查,结合头部CT所提示的出血部位,绝大多数患者都能获得正确的诊断。这与国外的相关报道相一致〔4〕。对于CTA有异议的患者,进一步行2DDSA或3DDSA检查可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
1 李大成,邢喜玲,李亚军,等.CTA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对比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21(8):78992.
2 王君宇,彭泽峰,姜 冰,等.DSA与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5):235860.
3 孙玲玲,冯 博,李松柏,等.2D DSA、3D DSA与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对比研究〔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6;3(6):4137.
4 White PM,Wardlaw JM,Easton V.Can noninvasive imaging accurately depict intracranial aneurysms? a systematic review〔J〕.Radiology,2000;217(2):3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