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胃癌31例诊断与外科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1-06-20 浏览次数:385次
作者:陈宇 方碧莲 林庆凡 李航
【关键词】 早期胃癌;诊断;外科手术
我院1984―1998年共收治胃癌674例,其中早期胃癌31例,占4.6%。为探讨早期胃癌的诊断、治疗方法和预后,现对31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1例中男22例,女9例,男女比例2.4∶1;年龄25~67岁,平均54.4岁;<50岁7例,50~59岁18例,>59岁6例。
1.2 临床表现 上腹部不适21例,腹痛4例,以黑便为首发症状者6例,少数患者伴有不同程度食欲减退,查体均无明显阳性体征。
1.3 诊断 17例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9例诊断为早期胃癌,5例为胃炎,3例未见异常,诊断率52.9%。31例均行胃镜检查,除2例诊断为胃炎外(1个月后复查确诊为早期胃癌),其余均诊断为早期胃癌,诊断率为93.5%。
1.4 手术情况 癌肿部位:胃窦部13例,胃角切迹部10例,胃体小弯4例,胃体大弯1例,胃底贲门部3例。癌肿大小:直径0.5~6cm,其中<2cm 13例,2~4cm 14例,>4cm 4例。术式:D1术4例,D2术27例,远端胃大部分切除27例,近端胃大部切除3例,全胃切除1例。
1.5 病理诊断 病灶类型:Ⅰ型(隆起型)4例;Ⅱ型(浅表型)16例,其中Ⅱa(浅表隆起型)3例,Ⅱb(浅表平坦型)2例,Ⅱc(浅表凹陷型)11例;Ⅲ型(溃疡型)10例,混合型(Ⅱc+Ⅲ)1例。可见早期胃癌中隆起型较少,主要是凹陷型(Ⅱc、Ⅲ)居多。病变深度:肿瘤位于粘膜层内15例(48.4%),侵至粘膜下层16例(51.6%),5例有淋巴结转移者均为侵至粘膜下层。组织类型:乳头状腺癌4例,高分化腺癌3例,中分化腺癌10例,低分化腺癌8例,未分化腺癌2例,粘液腺癌3例,印戒细胞癌1例。
2 结果
本组2例失访,随访率93.5%,随访时间5~10年,2例淋巴结转移者在随访期内因转移癌死亡,其中1例手术后2年4个月发生肺部转移死亡,1例术后5年2个月发生肝转移死亡。1例术后6年发生肺炎并心衰死亡,1例术后8年残胃癌复发死亡,其余25例随访至1999年5月,均无带瘤生存。5年生存率为96.6%,有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80%。
3 讨论
3.1 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和诊断率 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和诊断率是改善胃癌预后的关键,日本纤维胃镜普及应用以来,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已达50%以上[1],我国早期胃癌的检出率还比较低,文献报道为2.0%~10.0%[2],本组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为4.6%。因此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十分重要。早期胃癌的发病年龄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以40~49岁年龄最多,但近10年有增加趋势,有报道其高发病年龄段在50~59岁[3],本组50~59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占58.1%。早期胃癌症状不明显,随着肿瘤发展,即使出现临床症状,也并非胃癌所特有,常与胃炎、胃溃疡等疾病相似,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或疼痛,故提醒医生对上腹部不适或疼痛应提高警惕,在未查清病因前,勿滥用各种抗酸和解痉药,以免延误胃癌的早期诊断。临床上胃造影和纤维胃镜及病理组织活检是诊断早期胃癌的重要手段,但二者均有误诊率,所以有学者主张早期胃癌的诊断应采用胃造影和纤维胃镜检查相结合的方法[3]。胃造影和纤维胃镜下对早期胃癌的诊断,均要求操作者有良好的技术水平及对病灶的识别能力,尤其是胃镜检查,往往胃镜肉眼检出率的高低与操作医生对早期胃癌尤其是微小胃癌病灶的识别能力有关。本组以胃窦部处最高,按例数依次为胃窦部>胃角切迹部>胃体小弯部>贲门部>胃体大弯部,因此,胃镜进入胃内后应注意观察胃窦部、角切迹及小弯部,不可遗漏小范围的粘膜病变,本组凹陷型(Ⅱc、Ⅲ型)早期胃癌最高,占71.0%,故对胃内凹陷型病变、浅表溃疡要特别提高警惕,应注意观察病灶的微细变化,多部位有目标地进行活检,对组织学检查阴性者应在3~4周内复查,以提高胃癌早期发现率。
3.2 早期胃癌的病理特征 凹陷型早期胃癌是占比例最多的类型[4],本组凹陷型占71.0%。早期胃癌好发于胃窦、胃角切迹和小弯部,病变在2~4cm最多,但也应注意早期胃癌范围可发展为很大,手术切除后,应常规剖视标本,测量切缘距肿瘤边缘的距离,必要时术中冰冻活检,避免切缘癌残留。组织学以分化腺癌为主,占80.6%,而未分化腺癌、粘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占19.4%。胃周淋巴结转移与浸润深度有关,本组5例淋巴结转移均为癌浸润粘膜下层。
3.3 早期胃癌的外科治疗 早期胃癌的治疗目前仍以手术为主,早期胃癌手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95%~97%,本组为96.6%,明显好于进展期。手术时注意是否为多发病灶,以避免癌灶残留。影响早期胃癌预后的因素许多学者认为与年龄、病期长短及病理类型无关,与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及瘤体大小关系密切[3,5],一般认为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10%~15%,本组为16.1%,粘膜下层可达10%~30%,本组为31.3%。因术者在术中很难准确判断浸润深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故多主张D2切除。对病灶<2cm且为高、中分化腺癌,一般无淋巴结转移,可考虑行D1术。本组D1手术中无一例淋巴结转移。
4 参考文献
[1] 卓传贤.早期胃癌的诊治新进展[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1994,24(1):54
[2] 沈铭昌.我国胃癌病理研究十三年来的成就[J].肿瘤,1991,11(2):126-128
[3] 徐荣天,张晓鹏,冯博,等.早期胃癌临床检诊和病理学改变的意义[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6,16(12):718
[4] 张佩范,张荫昌.1477例早期胃癌病理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1990,10(5):341-343
[5] 朱正钢,尹浩然,朱寿柱,等.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手术范围的探讨[J].中华外科杂志,1995,33(8):451
351100 福建省莆田市,福建省莆田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