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肿瘤学》

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测定

发表时间:2011-03-31  浏览次数:389次

  作者:李立辉,李光 作者单位:辽宁省临床检验中心,辽宁 沈阳 110016;辽宁省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16

  【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肿瘤与血小板聚集的关系。方法:采用比浊法,对42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以正常人为对照,应用t检验进行结果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恶性肿瘤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有明显的升高(P<0.01)。结论:该实验表明恶性肿瘤可引起血小板聚集增强,并就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的机制、血小板在恶性肿瘤生长、转移中的作用等进行讨论,还展望了血小板抑制剂在抗肿瘤方面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血小板聚集率 血小板聚集功能实验 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疾病,发病原因还不完全清楚,有关研究表明,血小板在恶性肿瘤的增殖与转移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3],为了解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特点,本文对42例恶性肿瘤患者及40例正常人进行了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测定,借以探讨恶性肿瘤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对象 正常对照组:40例,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21岁~55岁,平均年龄28.4岁,均为排除高血压、心脏病、高血脂、高血糖、肾脏病等对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有影响的疾病,而且3周内未服用任何药物。恶性肿瘤组:均经临床病理放射学诊断,其中:骨肿瘤8例,肺癌8例,胃癌6例,胰腺癌2例,鼻咽癌2例,乳腺癌5例,直肠癌5例,前列腺癌2例,卵巢癌2例,子宫内膜癌2例。均为住院及门诊患者,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20岁~75岁,平均年龄50.6岁。

  1.2 仪器 上海通用机电技术研究所研制的TYXN96型多功能血液凝集仪。试剂:血小板聚集剂ADP(2 μmol/L)。

  1.3 方法

  1.3.1 抽血 准确抽取空腹静脉血4.5 ml于含有0.5 ml 109 mmol/L枸橼酸钠抗凝剂的真空管中,立即上下混合几次。

  1.3.2 测定 将抗凝血在室温20℃~25℃条件下1 000 r/min水平离心10 min,提取富血小板血浆(PRP)200 μl,加入磁棒,将已提取PRP血液再以3 000 r/min离心20 min,提取贫血小板血浆(PPP)200 μl,做为自身对照,上机调零点。用上海通用机电技术研究所研制的TYXN96型多功能血液凝集仪进行测试。当机器预温至37℃,即用最终浓度为2 μmol/L的ADP做为致聚剂进行比浊测试,记录时间为5 min,走纸速度为10 mm/min,自行计算出聚集率(%)与时间的关系曲线,测定MAR。整个试验由专人操作,试管用具硅化处理,标本采集后2 h内测试完毕。

  2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恶性肿瘤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有明显的差异(P<0.01),提示恶性肿瘤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结果见表1。

  表1 恶性肿瘤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变化的比较(略)

  3 讨论

  血小板聚集是血小板的主要功能之一,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是目前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的先进测定方法。本试验用的精密记录仪及试剂具有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精确可靠的优点。

  3.1 恶性肿瘤使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的机制 本试验表明,恶性肿瘤可引起血小板聚集增强。肿瘤诱发血小板聚集存在的不同机制[4]可能为,ADP介导:恶性肿瘤细胞具有直接促进聚集的活化物质,可释放聚集反应的介导ADP,ADP由肿瘤自发形成或血小板释放;血栓依赖方式:有些肿瘤细胞转移能力与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能力一致,血栓可能为细胞表面的脂蛋白所致;凝血酶生成:某些肿瘤细胞存在血小板聚集活性/促凝活性(PAA/PCA)的血浆膜蛋白,活化凝血系统导致凝血酶生成,凝血酶结合在血小板表面使其激活分泌,使血小板聚集;肿瘤细胞膜糖蛋白:近年来发现肿瘤细胞某些膜糖蛋白也参与血小板聚集,膜蛋白以不依赖于凝血酶方式介导血小板聚集,但易受胰蛋白酶的抑制,在上述机制中,二价阳离子和血浆因子对肿瘤细胞诱发血小板聚集的活性极为重要。

  3.2 血小板在肿瘤增殖、转移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肿瘤细胞诱导血小板聚集能大大促进癌栓的生成,从而使肿瘤细胞由于机械阻力而易于滞留于毛细血管;血小板释放的物质能诱导内皮细胞收缩而暴露出内皮下基质膜,便于细胞吸附于基质膜以及细胞从血液侵袭进入组织;血小板可通过释放血小板来源的生长因子促进肿瘤细胞在转移灶部位的克隆和生长;活化的血小板释放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及转化生长因子β亦可直接刺激肿瘤细胞的DNA合成和有丝分裂[5]。因此恶性肿瘤使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而导致血液高凝状态也是癌转移、复发的重要条件和因素之一[6]。

  3.3 展望 应用血小板抑制剂有可能抑制肿瘤的转移和复发,血小板抑制剂有希望成为治疗肿瘤的药物[2]。

  【参考文献】

  [1] 郑芸,梁传余.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聚集性的电镜观察[J].中华耳鼻喉科杂志,1998,33(5):270272.

  [2] 吉晓滨,农辉图,黄光武,等.鼻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测定[J].临床耳鼻喉科杂志,1997,10(4):208210.

  [3] 姚宪义,周彬,王振霖,等.喉癌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测定[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3,10:431432.

  [4] 毛柏生.临床血液流变学[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141.

  [5] 吉晓滨,农辉图,黄光武.血小板与肿瘤细胞的相互作用[J].广西医学,1998,15:29.

  [6] 曹世龙.肿瘤学理论与新技术[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464.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