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脂肪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发表时间:2010-10-22 浏览次数:450次
作者:宋志斌 高建伟 李旭光 刘雄琼
摘要 目的:总结脊髓脂肪瘤的临床特征及手术体会。方法:回顾8例脊髓脂肪瘤的临床表现及肿瘤部位、手术情况。结果:本组2例近全切除,6例大部分切除。7例术后症状改善,其中3例完全恢复正常,1例无变化。结论:脊髓脂肪瘤应行椎板切除及肿瘤大部切除,使脊髓得到充分减压症状得到长期改善,不可强求全部切除肿瘤而加重脊髓损伤,特别强调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及超声吸引的重要性。
关键词 脊髓脂肪瘤;显微外科;超声吸引
脊髓脂肪瘤是指发生于脊髓本身的脂肪性肿瘤,非合并脊髓或脊柱畸形,较为少见,起病多隐匿,不典型,难以完全切除。本院自1998年9月~2003年9月经手术治疗8例脊髓脂肪瘤,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男2例,女6例,年龄1.5岁~40岁,平均年龄14岁,病程2个月~14年。
1.2 症状与体征
患者多呈缓慢起病,进行性加重。多数患者首发症状为肢体无力、麻木,个别为大小便困难。肢体无力为单肢、双肢或四肢肌力下降,肌张力增高,浅感觉障碍不明显或感觉障碍平面不明确,仅半数患者有病理征。
1.3 影像学检查
CT检查可见脊髓内或偏一侧低密度影,边界清楚。MRI检查脊髓内界限清楚,T 1 和T 2 相均呈高信号,即典型的脂肪信号。亚乙基三胺五乙酸(Gd-DTPA)增强扫描肿瘤强化不显著,有时可见强化的瘤壁血管。肿瘤位于颈段2例,颈胸段1例,胸腰段5例。
1.4 手术情况
切除脊髓脂肪瘤上下极间椎板棘突,纵形切开硬脊膜,充分显露脂肪瘤上下极,脊髓脂肪瘤多数生长于脊髓软膜下,在显微镜下切开近脂肪瘤脊髓背侧软膜,分离肿瘤,其下方可见黄色的脂肪瘤组织,其间混有神经纤维或纤维束,普通吸引器或剪刀难以切除肿瘤,使用超声吸引器(CuSa)切除脂肪瘤,其中2例近全切除,余6例大部切除,不缝合 硬脊膜,行椎板减压。
2 结果
术后7例症状不同程度改善,其中3例术后3个月内完全恢复正常,1例无变化。
3 讨论
脊髓脂肪瘤为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压迫脊髓产生症状,肿瘤与脊髓粘连紧密,常无明显分界,因此手术完全切除十分困难。而显微外科技术加超声吸引是切除脊髓脂肪瘤的基本保证。对于脊髓内脂肪瘤普通吸引器及刀剪剥离器难以凑效,又极易损伤脊髓血管及神经,特别是混杂于脂肪瘤中的神经纤维(束)。手术时需要注意①椎板切除能充分显露肿瘤及其上下极即可,不要切除关节突和过多切除椎板以免影响脊柱稳定。②严格沿脊髓背侧正中切开或选择最靠近脂肪瘤的脊髓背侧切开。③脊髓脂肪瘤MRI检查似有清晰的界限,但实际手术过程中可见脊髓神经纤维混杂或穿行其中,不可沿所谓界面强行牵拉脂肪瘤切除。使用CuSa吸引头在脂肪瘤中应纵行上下移动切除,避免横向移动。④特别注意保护脊髓前动脉及脊髓穿行脂肪瘤间的动静脉,尽量避开脊髓表面的粗大静脉。⑤术中应用体感诱发电位监护对脊髓内肿瘤的切除似乎保护意义不大。要特别慎用激光切除肿瘤,防止热效应损伤脊髓及神经纤维。⑥脊髓脂肪瘤全切几乎无可能,近全或大部切除可达到脊髓充分减压即可,切不可追求所谓脊髓脂肪瘤全切而损伤脊髓造成严重后果。⑦应用8号橡胶管探查肿瘤上下极硬脊膜下腔,解除部分蛛网膜粘连,确保脑脊液上下通畅。⑧敞开硬脊膜并行椎板减压。对脊髓脂肪瘤的治疗原则上应行椎板切除及肿瘤大部切除,使脊髓得到充分减压,也能使患者症状得到长期改善,不必强求全部切除肿瘤而加重脊髓损伤,特别强调运用显微外科技术和超声吸引对切除脊髓脂肪瘤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Bulsara KR,Zomorodi AR,Villavicencio AT,et al.Clinical outcome differences for lipomyelomeningocele,intraspinal lipomas,and lipomas of the filum termina.Neurosurg Rev,2001,24(4):192~194
2.Constantini S,Miller DC,Allen JC,et al.Radical excision of in-tramedullary spinal cord tumors:surgical morbidity and long term fol-lowed-up evalution in164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J Neurosurg(Spine),2000,93:183~193
3.Kiymaz N,Cirak B.Central nervous system lipomas.Tohoku J Exp Med,2002,198(3):203~206
4.Kim CH,Wang KC,Kim SK,et al.Spinal intramedullary lipoma:report of three cases.Spinal Cord,2003,41:31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