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肿瘤学》

后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0-08-19  浏览次数:398次

  作者:刘培光 作者单位:(广东医学院附属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广东湛江 524037)

  【摘要】 目的 观察后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放射反应及并发症。方法 7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以常规分割照射治疗,2Gy/次,1次/d,5次/周,大野照射至40Gy后缩野照射临床肿瘤区,总剂量DT6070Gy。实验组前4周放疗方案同对照组,4周后改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3Gy/次,1次/d,5次/周,肿瘤剂量30Gy/10次。比较两组的疗效、放射反应及并发症。结果 两组的疗效比较,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7.2144,P<0.01);实验组生存率(1 a、2 a)和局部控制率(1 a、2 a)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的放射反应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后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令人满意,也不增加患者的放射反应和并发症。

  【关键词】 肺肿瘤; 非小细胞肺癌; 放射疗法;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大部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由于确诊时已错过手术时机,放射治疗成为主要治疗手段,然而常规分割放疗的疗效仍不满意,5 a生存率大约为5%~10%。为了进一步寻找提高放疗效果的治疗方法,2000年2月至2002年6月,我科对36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以常规分割放射治疗后作后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以了解后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对NSCLC的疗效、放射反应及并发症,现将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72例,均经细胞学或病理组织学确诊,CT片上有可测量病灶,无胸部放射治疗史,年龄≤80岁,卡氏评分≥70分,UICC1997分期为Ⅱ~ⅢB期(除外N3及恶性胸水)。7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分期及病理类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比较(略)

  *:两组比较,均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先予常规分割照射,放射源采用8MVX线,在模拟机下定位,设前、后对穿野,照射范围包括原发灶及外放1~2 cm正常组织,同侧肺门和隆突下5 cm以上的纵隔,如原发灶位于下叶者则照射全纵隔,照射DT40Gy/20次。4周后对照组缩野治疗,对临床肿瘤区(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灶)采用双斜野或交叉斜野,避开脊髓加量至DT60~70Gy/6~7周。实验组行三维适形放疗(three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CRT),具体方法为:在螺旋CT下将患者放置于体部定位负压袋上,叉手抱头平卧舒适后抽真空,做体表定位标志点,记录肺部病灶及纵隔的活动度,然后在平静呼吸下行扫描,层厚3~5 mm,将图像传输至TPS工作站,由两位以上医师参与勾画肿瘤区(GTV)、临床靶区(CTV)、CTV外放1~1.5 cm形成治疗计划靶区(PTV),三维重建后选用4~6个非共面固定野照射,使80%~90%等剂量线包绕PTV,同时注意保护重要器官,每次3Gy,每日1次,DT30Gy/10次。两组照射剂量均未作肺校正。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采用直接法计算。

  1.3 评价标准

  疗效:所有患者于治疗结束后6~8周检查胸部CT,根据治疗前、后CT评价肺肿瘤退缩情况,按1979WHO制定的实体瘤疗效评定标准评价,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无变化(NC)、进展(PD)。放疗反应标准:按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织(RTOG)早期放射反应评价标准、RTOG和欧洲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织(EORTC)晚期放射反应评价标准分别评价早期和晚期放射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

  有序分类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自治疗结束之日起随访至2004年6月,随访期≥24个月,随访率为100%。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7.2144,P<0.01),详见表2。实验组生存率(1 a、2 a)和局部控制率(1a、2a)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详见表3。

  表2 两组疗效的比较(略)

  两组的疗效比较,Hc=7.2144,P<0.01。

  表3 两组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的比较(略)

  * :两组比较,P<0.05。

  2.2 放射反应和并发症

  两组患者均没有因白细胞下降而停止放疗。两组主要急性反应为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以1~2级为主,经对症处理后均能耐受坚持完成放疗;晚期并发症以放射性肺纤维化为常见,但程度轻,不影响肺功能。至随访结束两组均无放射脊髓炎、放射性心脏损害等严重并发症。两组放射反应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4。

  表4 两组放射反应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略)

  * 两组比较,均P>0.05。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肺癌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已成为恶性肿瘤的首位死亡病种,其中NSCLC的发病率占肺癌总数的80%左右.由于早期诊断困难,确诊时只有10%~20%的患者能手术治疗,因此,放射治疗成为中晚期NSCLC的主要治疗手段[1]。然而局部晚期不能手术的NSCLC常规放射治疗总的5 a生存率约5%,原发肿瘤未控或复发是放射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2],设法提高局部控制对改善远期生存率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随着肿瘤放射生物学研究的深入,许多资料证明在NSCLC的放疗中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和时间效应关系[34]。传统常规分割放疗是采用二维设计照射野,从等剂量曲线图上看其剂量分布不合理,治疗区的体积大大超过肿瘤区,肿瘤周围正常组织和器官受到较高剂量的照射;再者肺组织是对放射中等度敏感的器官,若常规分割放疗总剂量超过60Gy,必然造成正常组织的严重损伤。因此,常规分割放疗想要通过提高照射剂量和缩短总疗程时间以提高NSCLC的治疗效果,是难以实现的。 3DCRT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放疗新技术,它采用立体定向技术,确保在三维空间上照射野的形态与靶区形状一致,使得靶区剂量高度集中,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了总照射剂量及缩短总疗程时间,而靶周正常组织因照射呈锐减而得到保护。可见,3DCRT既发挥了放射物理学上的技术优势,又符合肿瘤放射生物学规律。

  目前,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在颅脑肿瘤的治疗中已取得肯定疗效,但对体部肿瘤治疗时,还须兼顾周围的亚临床病灶和淋巴引流区。若单纯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而不行常规放疗,是不能满足上述要求的。而有关资料也证实,37%~70%NSCLC合并纵隔淋巴结转移[5],因此,对局部中晚期NSCLC患者设计放疗时,先行常规放疗,后程采用3DCRT,两者结合既可治疗肿瘤细胞可能侵犯的范围和淋巴引流区,又能使可见肿瘤灶所受剂量得以加强,还不增加正常组织的放射剂量。本文结果显示,实验组的疗效、生存率、局部控制率均优于对照组(P<0.01或0.05),而两组的放疗反应、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ang等[6]报道了200例Ⅰ期NSCLC患者的治疗结果,3DCRT组2 a和5 a总生存率分别为68%和36%,高于传统二维放疗组的47%和10%(P=0.001)。吴开良等[7]进行NSCLC立体适形放疗临床剂量递增试验研究,最高剂量已达78Gy,总有效率为86%,1、2a生存率分别为70%和47%,1、2 a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0%和60%。由上可见,后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可提高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也不增加放疗反应及并发症,同单纯的常规放疗相比有明显优势。但其远期疗效及晚期并发症尚有待人们进一步的观察。

  【参考文献】

  [1]李建彬,马志芬,周涛.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放射治疗现状[J]. 肿瘤防治杂志,2001,8(3):328331.

  [2]董志伟,谷铣之. 临床肿瘤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59.

  [3]JURETIC A, SOBAT H, SAMIJA M . Combined modality therapy of non smallcell lung cancers [J] . Ann Oncol, 1999,10(suppl 6):9398.

  [4]陈明,赵森. 非小细胞肺癌放疗中的时间效应关系 [J] .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1998,8 (3):233237.

  [5]王迎选,王所亭. 现代立体放射治疗学 [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245.

  [6]FANG C L, KOMAKI R, ALLEN P,et al. Comparison of outcomes for patients with medically inoperable stage I nonsmall cell lung treated with twodimensional versus threedimensional radiotherapy[J]. Lung Cancer, 2005,49(suppl 2):139142.

  [7]吴开良,蒋国梁,瘳源,等. 非小细胞肺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临床Ⅰ和Ⅱ期剂量递增试验结果分析[J].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3,12(1):1013.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