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肿瘤学》

胃癌组织中Hp感染与p16、cerb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0-08-16  浏览次数:422次

  作者:李婕姝 刘艳 作者单位:佳木斯市中心医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摘要】目的 探讨抑癌基因p16和cerb2癌基因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39例肠型胃癌,31例弥漫型胃癌和56例对照组胃癌组织及正常胃黏膜组织石蜡切片,Warthinstarry法检测Hp,胃癌组免疫酶组化SP法检测p16、cerb2基因蛋白。结果 胃癌组Hp感染率高于对照组,肠型和弥漫型胃癌间H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胃癌组中,Hp感染与cerb2及p16蛋白阳性表达有关。结论 Hp感染与p16和cerb2蛋白的联合表达可作为胃癌发生发展、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

  【关键词】 胃癌 幽门螺杆菌感染 p16基因 c erb 2基因

  近年来许多流行病学及实验室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胃癌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对胃癌组织中Hp感染与抑癌基因p16及癌基因cerb2联合表达的研究尚属热点。笔者对70例胃癌患者Hp感染与p16及cerb2表达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126例均取自1999-2003年佳木斯市中心医院病理科归档标本。①胃癌组:原发性胃癌70例,按Lauren分型:肠型39例,弥漫型31例,无特殊型癌、残胃癌、贲门癌等。②对照组56例,指不论其有否Hp感染,光镜下胃黏膜形态均无明显改变者。两组病例排除有消化性溃疡史、胃手术史及其他胃肠道恶性肿瘤史,由病理学专家确定组织学分类,并依据临床病例确定分期。

  1.2 方法 胃癌组免疫组化染色用经APES处理的载玻片,鼠抗人cerb2单克隆抗体、鼠抗人p53抗体、SP试剂盒、DAB显色剂均购于北京中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采用生物标记的第二抗体与链霉菌抗生物蛋白连接的过氧化物酶及底物色素混合液来测定细胞和组织中的抗原。Hp染色:Warthinstarry法。

  1.3 结果判断 Hp呈棕色或黑色,背景呈淡黄色。购买阳性片做阳性对照,PBS代替一抗做阴性对照。p16核内出现棕色颗粒为阳性,cerb2以细胞膜棕色为阳性,阳性细胞数>5%者为阳性切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胃癌组及对照组Hp感染分析 肠型及弥漫型胃癌Hp感染阳性率分别为58.9%和58.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7.8%)(P<0.01);肠型胃癌与弥漫型胃癌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Hp感染与p16表达 见表1。p16阳性表达位于细胞核,呈棕黄色颗粒状。p16在胃癌组织中、癌组织外均有表达。Hp阳性者p16高表达。

  表1 Hp感染p16表达关系(略)

  与阴性组相比:1)P<0.01;表2同

  2.3 Hp感染与cerb2表达的关系 见表2。cerb2阳性表达于细胞膜和细胞浆,呈棕黄色颗粒状,胃癌组中Hp感染与cerb2阳性表达有关,Hp阳性者cerb2高表达。

  表2 各组Hp感染与cerb2表达的关系(略)

  3 讨论

  本研究中胃癌组Hp感染率为58.6%,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Hp与胃癌发生有关。Hp相关性胃炎发展成胃癌的机制是多步骤、多因素的过程〔1〕。在长期的Hp感染所导致的慢性活动性炎症过程中,通过一系列致病因子的攻击作用,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增加、凋亡改变以及一系列组织病理学变化〔2〕。 本研究中肠型和弥漫型胃癌间Hp感染率无差异,提示Hp感染与两型胃癌均有关。Hp在p16基因突变中起促进作用,使其失去正常抑癌功能,从而使胃上皮细胞易于向癌细胞转化〔3〕。 cerb2癌基因在正常情况下处于非激活状态,参与细胞生长、繁殖、分裂的调控及控制肿瘤的生长〔3〕。当受到致癌因素Hp作用后,其结构或表达失控而被激活,具有肿瘤转化活性。 本文研究显示,在70例胃癌中,Hp感染者p16及cerb2的表达异常均有检出,其阳性率分别为41.4%、58.5%。这说明Hp感染者的同一个体中,其细胞增殖迅速的同时激活癌基因,使抑癌基因失活,协同影响着胃癌的发生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柯科.幽门螺杆菌及其根除治疗与胃癌前病变〔J〕.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2004;2:747.

  2 杨光华.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8.

  3 江培洲,沈新明,黄 华.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表达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肿瘤分册,2001;28(2)8991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