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P2、MMP9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
发表时间:2010-05-04 浏览次数:412次
作者:陈进 郭子健 王卫理 作者单位:(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肿瘤外科,江苏 无锡 214062)
【摘要】 目的 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9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60例胃癌及20例胃正常黏膜石蜡标本中MMP2、9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MMP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75%,MMP9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68.3%,均显著高于周围正常组织(P<0.05)。MMP2和9的表达与胃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肿瘤临床分期相关(P<0.05)。且MMP2的表达与MMP9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MMP2和9在胃癌组织中显著高表达,与胃癌的浸润转移相关,其异常表达可能共同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检测MMP2、9可作为反映胃癌病理学特点的参考指标。
【关键词】 胃癌;免疫组化;基质金属蛋白酶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与多种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有关。MMP2和MMP9是MMPs家族的重要成员,主要降解明胶及Ⅳ型胶原。近来在多种肿瘤中发现有MMP2和MMP9异常高表达,有研究证实它们与多种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有关〔1~3〕。目前有关MMP2和MMP9在胃癌中的研究已有少量国内外文献报道〔4,5〕,但多仅对其中一项指标进行研究。本文对MMP2和MMP9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进行研究,并分析MMP2、9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及其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我院病理科石蜡包埋胃组织标本80例,其中胃癌60例,癌旁正常胃黏膜20例;20例正常对照均取自距胃癌切缘5 cm以外正常胃黏膜组织。60例胃癌患者中,男 48例,女12例;年龄36 ~75〔平均(58.6±16.7)〕岁。病理类型:高分化及中分化腺癌36例,低分化腺癌、印戒及黏液细胞癌24例。无淋巴转移者17例,有淋巴转移者43例。TNM分期:Ⅰ期及Ⅱ期共19例,Ⅲ期及Ⅳ期共41例。所有患者在术前均未接受放疗和化疗处理;临床病理资料完整;每例标本都选择包括肿瘤中心和肿瘤边缘的石蜡块1~2个,制成连续切片,片厚3~4 μm。
1.2 实验试剂 MMP2兔抗人多克隆抗体、MMP9兔抗人多克隆抗体均为即用型,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3 免疫组化染色及结果判定 每个病例的切片均分为三部分,分别检测MMP2、9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采用EnVision二步法。MMP2、9阳性染色位于细胞浆和/或细胞膜呈棕黄色,显色强时为棕褐色。光镜下用高倍镜视野对每例组织切片癌组织区域连续计数500个细胞,计算癌细胞所占的阳性比例。其中无细胞染色为阴性(-),阳性细胞所占比例<10%为+,阳性细胞数占10%~50%为,阳性细胞数>50%为。为便于统计描述,对样本进行分类,0~+为弱染,定为阴性表达,~为强染,定为阳性表达。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0数据分析软件,应用χ2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胃癌组织中MMP2、9的表达 MMP2在正常胃黏膜中大多为阴性表达,少部分为阳性。MMP2其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细胞浆分布,阳性信号为棕黄色颗粒。本组病例在正常胃黏膜中MMP2阳性表达5例,阳性率为25%(5/20);在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45例,阳性率为75%(45/60),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的表达(P<0.05),见图1,表1。
MMP9在正常胃黏膜中大多为阴性表达,少部分为阳性。其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细胞浆分布,阳性信号为棕黄色颗粒。本组病例在正常胃黏膜中MMP9阳性表达4例,阳性率为20%(4/20);在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41例,阳性率为68.3%(41/60),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的表达(P<0.05),见图1,表1。表1 正常胃黏膜及胃癌组织中MMP2、9的表达
2.2 胃癌组织中MMP2、9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胃癌组织中MMP2、9的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均显著相关(均P<0.05)。但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胃癌分化程度无显著相关(均P>0.05)。MMP2、9在T1+T2、T3+T4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7%(1/6)和81.5%(44/54),16.7%(1/6)和74.1%(40/54),浸润越深,表达越强;在Ⅰ+Ⅱ期、Ⅲ+Ⅳ期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6%(10/19)和85.4%(35/41),47.4%(9/19)和78.0%(32/41),分期越晚,表达越强;在无淋巴结转移及有淋巴结转移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9%(9/17)和83.7%(36/43),35.3%(6/17)和81.4%(35/43),淋巴结转移越多,表达越强。见表2。
2.3 胃癌组织中MMP2,9表达的相关性 胃癌组织中35例MMP2与MMP9共阳性表达,9例MMP2与MMP9共阴性表图1 正常胃黏膜及胃癌组织中MMP2、9的表达(×400)表2 MMP2、MMP9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达,仅MMP2阳性10例,仅MMP9阳性6例,经相关性分析表明MMP2与MMP9表达呈正相关(r=0.352,P<0.05)。
3 讨 论
肿瘤从开始形成到浸润和转移,经历三个重要阶段:细胞粘连、局部蛋白酶解及细胞动力增加和迁移。有许多证据表明在癌细胞侵袭转移过程中,涉及许多特殊基因及其表达产物。MMPs是一类高度保守的依赖于锌离子的内切蛋白水解酶家族,可降解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的大多数蛋白质,有关MMP2和MMP9在人类肿瘤中表达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国内外许多作者做了大量的研究。陈洪雷等〔6〕研究发现,随着肺癌原发肿瘤的增长、淋巴结浸润和远处转移的出现,MMP2、9的表达阳性率逐步增高。同时肺癌的临床分期与上述指标的表达呈正相关,说明它们的表达与肺癌的进展程度相关。MMP2和MMP9能降解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促进肿瘤间质血管的新生,与肿瘤的浸润及转移有关。Davies等〔7〕发现MMP2和MMP9的水平随膀胱的分级增高而升高,侵袭性肿瘤明显高于表浅性肿瘤。有学者研究发现食管癌组织中MMP2和MMP9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而且MMP2和MMP9在淋巴结转移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8,9〕。吕增发等〔10〕在研究中发现肝癌中MMP2、9的表达比周围组织高,而且其活性增高与肝癌细胞对门静脉和包膜浸润以及发生肝内转移、肿瘤复发密切相关。
有作者发现胃癌中MMP2、MMP9表达增强。Monig 等〔4〕观察114 例胃癌患者,其中93 例癌组织MMP2表达阳性,并且MMP2 表达与胃癌进展及其淋巴结转移正相关。而且随着浸润程度由黏膜层到浆膜外的加深,MMP2的阳性表达逐渐增加。王璐等〔5〕研究发现随着胃癌组织浸润深度的增加,胃癌细胞内MMP9的含量逐渐增高,淋巴转移阳性组MMP9表达率高于阴性组。
本研究发现正常胃黏膜中MMP2和MMP9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胃癌组织,且胃癌中浸润越深、有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晚者MMP2和MMP9的阳性表达越高,提示MMP2,MMP9也参与了胃癌的侵袭转移过程。并且,MMP2的表达和MMP9的表达呈正相关,这提示MMP2和MMP9在胃癌浸润和转移过程中可能有协同作用,共同参与了胃癌的恶性演进,检测MMP2、9可作为反映胃癌病理学特点的参考指标。
【参考文献】
1 Westermarck J,Kahari VM.Regulation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expression in tumor invasion〔J〕.FASEB J,1999;13(8):78192.
2 Itoh Y,Nagase H.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in cancer〔J〕.Essays Biochem,2002;38(1):21236.
3 Curran S,Murray GI.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olecular aspects of their roles in tumor invasion and metastasis〔J〕.Eur J Cancer,2000;36(13):162130.
4 Monig SP,Baldus SE,Hennecken JK,et al.Expression of MMP2 is associated with progression and lymph node metastasis of gastric carcinoma〔J〕.Histopathology,2001;39(6):597602.
5 王 璐,李玉林,张丽红,等.MMP9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血管新生和肿瘤进展的影响〔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2;18(2):1636.
6 陈洪雷,刁路明,刘铭球,等.MMP2、TIMP2、bFGF在大鼠肺鳞癌癌变过程中的动态表达〔J〕.肿瘤,2002;22(3):3759.
7 Davies B,Waxman J,Wasan H,et al.Levels of matrix metalloproteases in bladder cancer correlate with tumor grade and invasion〔J〕.Cancer Res,1993;53(22):53659.
8 陈美芳,季 峰,厉有名.食管癌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剂表达的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02;22(3):1812.
9 温洪涛,张 蕾,高冬玲,等.基质金属蛋白酶9 mRNA在食管癌中的表达〔J〕.中华消化杂志,2002;22(1):525.
10 吕增发,周 洪,刘玉明,等.原发性肝癌中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的临床意义〔J〕.陕西医学杂志,2005;34(6):6678.